朱自清写的匆匆的写作线索

如题所述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
“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
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
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
比亚《仲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
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
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
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
“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
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
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
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
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
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
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
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
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
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
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
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美学概论》傅东华译)《匆匆》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
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
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
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
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
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
“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
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
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
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
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
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句法结构,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
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
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0
  1、写作线索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
  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
  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2、创作背景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 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 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绿》、《荷塘月色》。
第2个回答  2015-10-02
  朱自清的散文诗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
  “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
  相当的位置.”(

  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

  )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
  情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
  比亚
  )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
  形,从隐现到明晰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
  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
  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
  “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
  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时间之无情,
  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朱自清
  )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早
  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
  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
  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
  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
  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
  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别来反映一般的话,在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
  间匆匆而去的各种影象凝聚在一个点上,使时间流逝的情况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蓝色、乳白色的;有动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诗人看到了,
  触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追寻自己生命的“游丝般的痕迹”.
  诗人随着情绪的飞动,缘情造境,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又加之一连串抒情的疑问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灵的自我斗争,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执着追求.在朴素平淡中透出浓烈的抒情气氛.
  诗
  歌具有音乐美的素质.格律诗靠格律和韵来体现它的音乐性,自由诗也用分行和韵来保持它的节奏感.散文诗抛弃了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
  的情绪的涨落和语言的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亨特认为:“虽是散文,有时也显出节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义上的类型,而取得了‘散文
  诗’的名义,就是在诗的领域里的一种半节奏的作品”.(
  傅东华译)
  就是这样的“半节奏的作品”.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
  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
  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
  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
  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
  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
  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匆匆》叠字的运用也使它的语言具有节奏美.阳光是“斜斜”的,它“轻轻俏俏”地挪移,
  “我”“茫茫然”旋转,时间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过……这些叠字的运用,使诗不仅达到视觉的真实性,而且达到听觉的真实性,即一方面状时间流逝
  之貌,一方面又写出时间迈步之声.同时,诗人一方面状客观之事,一方面又达主观之情,现实的音响引起诗人情绪的波动,通过语言的音响表现出来,情和景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叠字自然匀称地分布在各句中,以显出它的疏隐绵远的节奏来,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绪的波动.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
  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
  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
  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
  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匆匆》结构也十分单纯,十一个问句是情绪消涨的线索.问而不作答,飘忽而过,既显作品流畅感,也显出诗绪的跳跃
  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开.一般诗句为显示情绪的跳跃性,往往别于一般的语言
  ,不顾语法的限制,省略一些
  .散文诗却不然,它基本运用是散文
  的句式,作者情绪的跳跃一般没有自由诗那样大的跨度.但它也别于散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间隙,凭作者思绪连接.《匆匆》的问句问而不答,而答意隐含
  之中,这既可启迪读者想象,引起深思,显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绪的飞快流动,显出诗情跳荡的节奏美来.
第3个回答  2015-10-01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 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 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 却在冷静的沉思后, 继续追赶人生的路。“五四”运动落潮期的现实情况让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沦。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作者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内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发内心情感,借助想象释怀美好。

《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