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州一瞥原文

大家帮帮忙!

  扬州一瞥
  余心言

  我早就想去扬州。
  我从书本上知道的扬州,是一堆矛盾的概念。南朝的鲍照为它写过《芜城赋》,说它“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崩榛塞路”,“孤蓬自振’,“灌莽杳而无际”,简直是一片荒凉。唐朝的诗人却说它“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因此人们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其地位大约不在后来的上海之下。
  人们称道扬州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眇’。唐人诗中的“无赖”,说的是可爱,与后来用它指流氓行为不同。杜甫诗“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河证。可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却并不把扬州包括在内。
  在南方人的眼中,扬州是属于北方的,因为它在长江北岸。在北方人的眼中,扬州又是属于南方的,古扬州的地域就包含着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人们说扬州出美人,“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它的性格似乎是妩媚的。然而,“扬州画派”却又是以有反抗精神的“八怪为表。
  杜牧的诗说:“十年一觉扬州梦。”扬州也许就是一个如梦的地方,它能令人人梦,也能使人从梦中觉醒。
  我想看一看扬州。
  二十一年前,我曾经到过扬州对岸的镇江,原来打算过江看一看,临时又有了别的事,没有去成。想不到一耽误就是二十一年。直到去年,又过镇江,才能了此夙愿。
  到扬州,首先看的是瘦西湖。扬州本来并没有这样一个湖,有的只是古扬州城的一条护城河,叫做保障河,又叫长春河。扬州人就是利用这废河,在岸边筑了许多园林,使它成了风景区,而且还要同闻名天下的西湖比美。说老实话,在未见此湖真面目之前,我对它的美还是有几分怀疑的。
  可是,一到虹桥,眼前一道种满了柳树的长堤,沿湖向前延伸,宛然是“翠堤春晓”的景色。湖面虽然比西湖瘦,可是却更曲折多姿,亭台楼阁,到处掩映可见,一直连到蜀岗平山堂。正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继续走下去,胜景更是层出不穷。
  湖中的小金山,是挑土堆成的,自然不可能太高。山上的月观,却凭着这点儿山势和山外的水面,成了赏月的胜地。厅堂内挂着郑板桥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月色朦胧,平添千顷碧波;云形变幻,化为万重山峦。真是把中国园林中传统的借景手法用到天上去了。
  湖西部的白塔,是仿北京北海的白塔而建的,当然也比北海的白塔瘦些,并且略向东南倾斜。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扬州,来到瘦西湖,观赏之余,甚为满意。晚上在宴会上说:此地很像琼岛春荫,就是少一座白塔。有个姓江的盐商信口吹牛,说我们这里也有白塔,陛下没有注意。乾隆说好啊,明天我再看看。这盐商便连夜令人用盐包堆了一座白塔,让乾隆在第二天渡江南下以前,远远看了一眼,便蒙混过去。盐商怕乾隆回扬州时看出破绽,又赶修了这座白塔。由于工期太紧,基础打得不稳,造成了塔身的倾斜。
  瘦西湖的名字,是从清朝开始有的。清朝的诗人汪沆有诗说:“垂杨不断接残芜,雁翅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的确,从唐宋以来,这里一直都是达官贵人、纨绔少年的“销金锅,’。单说沿湖的几十处园林,过去就分属不同的主人。他们为了争奇斗富,各聘能工巧匠,别出心裁,不知耗费了多少资财,才造就出这一片锦绣风光。
  瘦西湖北边,蜀岗之上,是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修的平山堂。像瘦西湖本来并不是湖一样,蜀岗本来也算不得什么山,不过是一带小丘陵。堂名平山,是因为在此远望江中金、焦二山,皆与目平。所谓“远山来与此堂平”,又是园林艺术中借景之一法,把长江对岸的景色也借过来了。
  平山堂侧种着一树琼花,高约四五米。可惜我们来的时候不是盛夏开花季节,只能从照片中看到花形是如碗口大的绣球,每一枝都是一团碎花上面聚着八朵大花,好像白玉雕成的一群蝴蝶。传说隋炀帝就是为看琼花,劳民伤财,开通运河,来到扬州。但是,他到扬州的前一天晚上,雷雨大作,将琼花从土中拔出。人道是名花有知,不愿让暴君欣赏。隋炀帝花没有赏成,却把自己的命送在扬州。现在的琼花是后人精心扶持,重新长成的。
  平山堂西是南朝刘宋时期建筑的大明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之前,便是这里的住持。鉴真从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先后失败五次,在海上漂流,历尽艰险,双目失明,决心不变。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载)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这时鉴真已经六十六岁了。
  1973年在此兴建了鉴真纪念堂,是仿照鉴真在日本建筑的唐招提寺建的,汇中日两国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堂中供着鉴真的坐像,两旁是描绘东渡情景的壁画,乌云压桅,白浪滔天,使人仿佛可以听到风声、涛声,感受到那不屈不挠、同命运搏斗的力量。
  史可法是扬州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他在形势极其不利的条件下,领导了扬州保卫战,拒绝了多尔衮的诱降,最后以身殉国。至今城里的史公祠中还留有他的衣冠冢。
  我们去瞻仰史公墓的时候,看到墓后的粉墙当中一段和两旁的颜色截然不同。原来在十年浩劫之中,这位民族英雄也未能幸免。罪名是他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于是,即使是衣冠冢,也得平掉,墓后的粉墙也拆去一段,成为一条通路,粉碎“四人帮”以后才重新恢复。然而墙上新旧不同的痕迹,却像人们心上的伤痕一样,不易平复。
  扬州受到的灾难当然不止这一处。瘦西湖中的绿荫馆,因为有诗句“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而特别犯了大忌讳。试想,“红日”就是“红太阳”,这怎么能少!在那疯狂的年代,这样的“反革命”岂能不砸!如果上溯扬州建城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劫难就更多了。由于它是运河、长江交汇之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扬州成为“芜城”的次数就相当不少。清兵进关攻陷扬州时的屠城十日,更是令人发指。有人说,当时留下的只有两户,也有人说幸存者只有几十人。至于解放战争时期,瘦西湖成了国民党军的养马场,在扬州的灾难史上更只能算是一件小事。然而无论多少次劫难,扬州又总是重新站了起来,带着伤痕,却又添了新姿。
  如梦的扬州,你是迷人的,你又是能令人从梦中觉醒的。
  鸦片战争前夕,龚自珍到扬州,从歌舞升平中感到了初秋的肃杀之气。他看到的是封建王朝衰亡的象征。他写的扬州游记,其实可以题名为《游扬惊梦》。我这次到扬州,已经是晚秋,公园里正举行菊展,感觉到的却是一片春意。不只是这些古迹的劫后恢复,而且这些园林,这些文物,本身都在向人们昭示着我们民族从逆境中奋斗、创造的精神。
  归舟中,对着蜿蜒曲折流了几千里路东来的江水,我还在想着扬州,想着那些患信心不足症的人们能不能从这里汲取一点儿力量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29
扬州如此受欢迎啊,我在扬上了4年学,值得一去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