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长石化作用及铅和锌的迁出

如题所述

钠长石化作用主要出现在正长岩和淡色花岗岩中。这种低温热液蚀变一般发育在青磐岩化岩石的背景上。宏观景象显示为,在红色青磐岩化岩石中间出现一些白斑状地段或不长的线状带。当钠长石化作用强烈时,岩石中的钾长石和斜长石用肉眼已难区分。暗色矿物先是白云母化,然后被铁的氢氧化物和白钛石所交代。

从表8-1中可以看到钠长石化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碱元素,K从岩石中明显带出(K2O减少到 0~1.43%),Na大量带入(Na2O增加到 8.54%~11.0%),SiO2含量变化不大,Pb含量少许增加,Fe、Mg和Ca均有一定量的带出。

在正长岩的钠长石化过程中,Pb和Zn被大量迁出,并且随着钠长石化程度的增强,Pb和Zn的迁出量逐渐增大。加夫里林等(1966)曾从未蚀变正长岩到蚀变而成的钠长岩作过一个地球化学剖面,其Pb及Zn的含量(wB/10-6)变化如下:

交代热液成矿学说——热液矿床成因的佐证

可以看出,在钠长岩中,Pb已被全部迁出,Zn的迁出量也在80%以上。

两岩体的淡色花岗岩在遭受钠长石化作用时同样有大量的Pb和Zn被带出。Pb和Zn的含量分别由未蚀变原岩中的Pb平均(23~24)×10-6,Zn平均(23~25)×10-6,降低到钠长石化花岗岩中的Pb平均(5~8)×10-6,Zn平均(6~18)×10-6,迁出量各为:Pb(67~74)%,Zn(28~78)%(详见表8-2)。

斜长石化作用仅见于克济尔-奥姆普尔岩体的正长岩相中。该带呈厚20~30m,长200~300m,像钠长石化带一样,发育在红色青磐岩化正长岩的背景上,但两者的界线清晰。岩石为白色,主要成分为中长石、绢云母和叶绿泥石。似斑状结构已消失,矿物均呈集合体或聚合体状态。Pb和Zn的含量也同钠长石化岩石一样,出现明显的降低,由未蚀变碱土正长岩的高含量(Pb平均60×10-6,Zn平均82×10-6),降低到斜长石化正长岩的低含量(Pb 9×10-6,Zn 27×10-6)。不难算出,Pb和Zn的迁出率也是相当高的。这些迁出的Pb和Zn也同样进入溶液中被带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