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为什么人情味越来越淡了

如题所述

农村人情味越来越淡,这点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作为生活在农村里的一个农村人,这点我深有体会,也有发言权。
记得那时候七八十年代吧,父辈他们四五代的兄弟情谊仍很浓,与亲兄弟一般。叫比父亲大的叫“伯伯”,小的叫“叔叔”,那可不只是礼貌,而是真的当成伯伯叔叔。叫起来甜得很,很亲切,一点也不觉生份或不好意思。
那时候过年都要挨个亲戚家吃饭,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每天排得满满的。可现在,这样的习俗越来越难了,一个是因为各自都忙,再者就是亲情真的淡了。
逢年过节祭祀,扫墓的时候都是一大家族几十个人,扫完你家的祖坟又扫他家的,没一整天都忙不完的,很热闹的。而现在基本上都是各扫各家的,1、2个小时搞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农村人去外面打工,都是进厂找工作,要是进不去,但深深地感受了乡情的温暖与伟大。虽然没找到事做,但可吃住不成问题,全是同乡亲朋好友的帮忙,吃饭没掏一分钱,每餐都有人招呼,经常两三个来喊,甚至发展到轮流排队今天到这家,明天约好到他家,真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那个时候,乡情真的是很浓厚,弥漫身上每一个细胞,帮助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没一点做作。这种情景现在如果讲给90后的孩子听,被称为在吹牛,不可能的事,除了自己的亲戚和兄弟姐妹哪有这么好?
以前谁家里要盖新房,除了大工之外,小工全是免费帮忙的,家里的亲戚或邻居朋友,只要叫一声,十几二十个就来了,只要管饭就行了,那时候就是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
若是到了春秋农忙时节,缺个劳力什么的,一句话就搞定,用现在的话说,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可进入到两千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这一切都变了,人情变得越来越淡薄,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出于礼貌,还是因为父母之命,人情世故等等原因,很多人内心再不愿意走动,也不得不把短暂的年假贡献出来逢场作戏!
首先,在农村里只要一过完年,基本上大家各奔东西,很少有见面的机会,彼此了解的也不多,最多也是偶尔打个招呼而已。在经济社会里,每个人忙着打拼自己的事业,为梦想而前进,很少再去联系一些熟悉的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发展到连本村人都不认识,哪里还有什么深厚的情感!
现在整个社会向钱看,玩命地追逐经济。当然,追求经济没错,国家没这个东西还不能强大。人人都奔忙在外,年头到年尾回来那么一两次,甚至两三年不回家的也很多,许多同乡人都不认得,哪还有什么情谊?至于家里遇到大小事需请人帮忙,都得付工钱,这已是心知肚明的规矩,请人给钱不欠人情也无可厚非。
不要说建房砌屋,就是连丧葬这样的义务事,也要钱字说话,做什么都需要塞点钱或拿一包烟,要不指使不了,少包烟就满是牢骚。
有些农村人情味发展转变成了负担,成了填不满的人情债。对于家庭富裕的人家来说还能过的去,贫困点的人家为“面子”也不甘落后,往往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农村里都是敞着门过日子,家里怎么样,早就被人看的清清楚楚。过日子都怕被人给比下去,时间长了自然也容易形成一种攀比的风气,人情味也在这种攀比中越来越淡!
很难想到在农村还有什么不要钱就能帮忙的,当然,也无可指责,耽误一天便少一天的收入,轮到你家也一样,可久而久之,之间的乡情就慢慢消亡殆尽一文不值了。
农村里,一般谁家里都会有个急事,都需要借些钱去周转,或者做生意之类的,不是向亲戚就是朋友借,一旦借不到的话,有可能去找高利贷借钱。但是有些人害怕别人不还钱就不借,这样一来大家开始有了隔阂,彼此也少了往来,感情也慢慢淡了。
如果你是农村人或你有农村的亲朋好友,请珍惜你们之间的感情!别让人情味越来越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22
农村里的人情味应该是算不错的,社会上是没什么人情味的,只有永远的利益,至于为什么,我想可能是与时俱进了吧,农村的人也跟上了社会的步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