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这篇课文中在“我”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应该珍惜美好的事物,要关爱弱小的生命,看待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知错就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猫》中,郑振铎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不喜欢的,在猫死后,他又是后悔的。由于第3只猫又懒并且长得也不好看并且有一次在火边把猫烧掉了一快,所以可以说是恶心 而且后面由于作者怀疑自己的鸟被那只猫给吃了,所以还打了它,但后来发现不是,可是那只猫死了,所以作者很懊悔,决定不再养猫了,相关原文如下: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3
《猫》这篇课文作者生动细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25
应该珍惜美好的事物,要关爱弱小的生命,看待问题不能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知错就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