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宋江的文章

越多越好,越全面越好,论文需要,最好是独到见解

  水火不能相容 忠义难以两全
  《水浒传》全称《忠义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以宋江为首的各路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生动地演绎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现实,表达了对社会安宁、国泰民安的向往和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勾勒出一幅忠君爱国、除暴安良的理想图画。因此,正如小说题目所昭示的,忠义思想就是这部小说的主旨。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应该说这个形象在第70回之前是比较真实的,而第70回之后则显得虚假不实。为什么说小说中的宋江形象存在虚假成分呢?这要从宋江性格矛盾说起。尽管《水浒传》取材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毕竟又加上了许多理想成分,将这个人物理想化了。

  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

  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为他定下了义的基调。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行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纯粹的义,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作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能顾及对封建王朝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着,只不过在第一个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表现在他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

  怒杀阎婆惜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了逃避朝廷的惩处,他不得不亡命江湖,四处流浪。作者写他亡命江湖的目的,还是在于展示一个“义”字。比如小旋风柴进对他的礼遇,清风山劫匪王矮虎前后不同的态度等,都从侧面烘托了他的“义”。宋江的义,不仅使他侠名远扬,而且像一块护身符一样多次助他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说一不二,具有那么高的威信!显然,“义”是他日后统率梁山的资本。

  不仅如此,亡命江湖还给了宋江展示其组织才能。领导才能的机会。亡命清风寨时,为报刘高之妻害已之仇,他与花荣合谋定计,大败官军。此后,为了粉碎官军的追剿,他又用计智赚秦明入伙,使秦明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宋江以他的“义”和智慧,在清风山初步集结起一支造反队伍。为了躲避大队官军的追捕,他又积极献计献策,要亲率这支造反队伍上梁山入伙。宋江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蔑视与践踏。当此之时,他可曾想到对皇帝的忠?秦明本无反心,他却逼其造反,这是在维护封建制度吗?计赚秦明,致使秦明家少数人被杀,这是在维护封建王法吗?秦明无辜而被反名,其家人无罪而就地死,这是义还是非义?只是,宋江这种反抗思想的萌芽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的等人邀其上山入伙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愿意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使他的洁身自好与造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忠”对“义”的主导任用,又使宋江的入伙梁山充满了曲折性和戏剧性。尽管在押赴江州途中,危险四伏,迭遇不测,使宋江饱受惊吓,但他仍然不改初衷,多次谢绝了各路好汉殷殷挽留的好意。

  刺配江州以后,宋江原本希望改过自新,再作良民,以上报朝廷,下安黎庶,但封建阶级并不买他的帐,最后因为一首所谓的“反诗”而要革掉他的命。宋江虽然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他的被逼与武松、林冲等人又是多么的判然不同啊!

  落草梁山以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干,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非常,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乃至卢俊义蒙冤陷狱,宋江为救他又率兵远行,兵临城下。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皆无反心,是宋江逼人家造反。等到人家情愿归降后,宋江又以日后封妻荫子相安慰。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见有辄称“小吏”,称已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落草为寇时期的宋江,始终洋溢着一种强烈的造反精神。正因如何他才能团结义军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为却把他自己置于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或许正因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他们又如何敢给这个造反英雄以高度信任呢?宋江的“义”表现出了与朝廷公然对立的性质。客观上讲,第七十回之前的宋江比较可信,但后期的不和谐导致了人物性格的矛盾。

  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为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个一向标榜“替天行道”、“清君侧”的人不仅没有杀掉奸臣,反而恭恭敬敬地将其送下了山。为了招安,他甚至去找妓女疏通与皇帝的关系。因为在宋江看来,自己已完全具备了投降朝廷的条件。不是吗?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情况下投降,不正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吗?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大辽、平方腊,不是再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可惜这只是宋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昏君再糊涂,有一点却表现得非常清醒,那就是从未信任过宋江!正应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俗语,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不自觉,反而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作了他“忠”的祭品。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弟兄因他而死,是为不义!而他偏偏以“忠义”相标榜!

  通过上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思想固然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但忠与义的矛盾却始终存在着,只不过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而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宋江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忠”和“义”是极端对立的两种思想。一方面,宋江对皇帝特别“忠”,始终没起过反抗皇帝的念头,所以他把自己的一切造反行为皆归结为忠君爱国,为国除奸;另一方面,他对梁山兄弟又特别义。然而,皇帝与“贼寇”之间毕竟又是水火不相容的。皇帝才是造成社会黑暗的罪魁祸首。对残民以逞的皇帝绝对忠,就不可能对人民群众特别义。招安之后的残酷现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就是一个明证。反之,对人民群众特别义就不可能对皇帝绝对忠。遗憾的是,作者却让宋江将这对立的双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所谓第三条道路。

  首先,作者让宋江把皇帝与奸臣分开,把起义宗旨限定在只反贪官不反朝廷上;其次,又把“义”放在“忠”的附属地位,忠义思想实质上变成了绝对的忠君思想,而“义”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束缚梁山好汉的一种精神枷锁。试看李逵的反抗精神多么强烈,可是一遇到宋江哥哥就低眉称诺,一味顺从,那怕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还甘愿做一名小鬼追随他。梁山兄弟均反对招安,可是唯独不反对自始至终主张招安的宋江,并对他表现出盲目的绝对的顺从。正是在“义”的欺骗下,梁山兄弟才甘愿随宋江征辽寇,平方腊,一百单八将损折大半,最后连宋江自己也成了其忠义思想的牺牲品。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说明,宋江的“忠”既未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而他的“义”也没能保全梁山兄弟的性命,甚至连反贪官污吏这一目的也没能达到。

  宋江性格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从小说和题目《忠义水浒传》上也不难看出。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考虑,作者一方面一厢情愿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爱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大力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义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造反英雄的歌颂。作者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不仅毫无保留地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为小说中最失败的人物,而且体现在小说的招安结局上,使得《水浒传》的主题呈现出完全对立的思想特性。作者既不想让宋江起义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那么,草寇生涯就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才是青史留名的美事。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破绽百出!

  可以说,正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终使其缺少真实感。

  source:http://www.eduzhai.net/lunwen/79/180/lunwen_101161.html

  透过天书看宋江

  在封建时代,迷信是威服民众、快速提升人气、聚集力量的有效途径。很多举事者利用迷信鼓动大众思想,树立个人威望,同时寻得举事的正义性合法性的依据。那种种神异就像一团团迷雾,纷纷扰扰,这纷纷扰扰在迷惑众人眼睛的同时,也折射出神异制造者的真相,《水浒传》也不例外。

  一、为自己加冕--童谣
  “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这首童谣首次出现是第三十九回 ,蔡知府后堂, 黄文炳道:“不敢动问,京师近日有何新闻?”知府道:“家尊写来书上分付道:‘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事体察驱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因此,嘱付下官,紧守地方。”
  此时宋江还在大牢里,要说是宋江为抬高自己在粱山的地位而编出来的,那简直是诬蔑。莫慌,我们且慢慢理会一下。蔡、黄的对话是私下交谈,别人无从得知的,且他们的职责是断绝谣言,绝不会宣扬。蔡知府审问宋江时确未提及,从戴宗梁山泊初会众好汉一节可以看出,就是刑警队队长戴宗都一无所知,囚犯宋江怎会得知?倒是蔡知府的家信含糊提及谣言,吴用的假回书中揣度成童谣了,这为宋江的发挥作了伏笔。宋江是直到要被砍头时,看了犯由牌才知道自己还“忘造妖言”了(见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
  宋得救后,在华荣力挺下压过晁盖,破了无为军。杀黄时,宋江宣读的判决书里也没有提及童谣,只说“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
  回到梁山排坐次时宋江再次自作主张,让新旧头领,分列左右,得到众人附和。随后酒宴上宋江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与众头领:“叵耐黄文炳那厮,事又不干他自已,却在知府面前将那京师童谣解说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宋江身上。那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合主宋江造反在山东。以此拿了小可。不期戴院长又传了假书……”可见宋江被救后很快就知道了假书的内容,于是寻得机会好好的发挥一番。所谓黄文炳解童谣完全是宋江自说自画。宋江此番经营立刻见效,李逵跳将起来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41回)随后宋江又从玄女娘娘处得到了更为神秘的天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宋江的政治主张与处世哲学
  天书、天言皆天机,与心机近也,常人不可揣测。《水浒传》中天书、天言(娘娘法旨)、词《满江红》相互照应,清晰的勾勒出宋江内心深不可测轻不示人的心机。
  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第四十二回 )这实际是宋江的政治主张。宋江上山立足未稳,就打定了自己的算盘: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号,走全忠仗义辅国安民之路,去邪归正——招安,才能位列上卿,光耀祖宗。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读一读宋江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童谣,“耗国因家木……”首字“耗”已给自己定调,唯消耗而已。绝不同于方腊天书:“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所以当李逵鲁莽的叫:“……做大宋皇帝……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践越了宋江的政治红线时,戴宗连忙喝道:“铁牛!你这厮胡说!再如此多言插口,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41回)再到第四十四回 戴宗对石秀道:“这般时节当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钱,换套穿衣服,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戴宗这句话颇耐人寻味。一投奔的是宋公明,把老大晾到了一边。二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此时宋江还未对众人明言招安。第五十五回 宋江也只是含糊道:“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直到第五十八回 宋江才对呼延灼明言招安。这说明宋江的先上山后招安的路线,戴宗很早就知晓,并认同这是很拿得出手的一面招牌,事实这一路线确实很得一部分人心,所以招安书一到“替天行道”马上变成了“顺天护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7
仔细读过水浒以后就会发现首先提出要接受招安的并不是宋江, 而是武松 (见 <水浒传> 第32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此时的宋江还不是梁山的大头领, 甚至还没有一丝 "落草为寇" 的想法, 尽管宋江有恩于水泊, 负案逃亡也没有动过上梁山的念头, 后来在梁山脚下, 他曾经以死明志, 严词拒绝了晁盖等人的邀请. 的确, 当武松对宋江说出倘若将来 "天可怜见, 异日不死, 受了招安, 那时再寻访哥哥未迟" 的话以后, 受到了宋江的首肯, 但是此时的宋江还是 "良民宋江" 无疑.

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宋江的招安造成了梁山一百多位兄弟伤残死散, 这个说法是没错, 但要让宋江负这个责任恐怕不公平.
首先, 宋江接受招安不是错误, 招安是在北宋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下做出的决定. 历史上的宋江, 方腊起义被北宋朝廷平息后不到五年北宋就被金灭亡了. <水浒传> 中尽管没有刻意突出民族矛盾如何尖锐, 但是宋江一再表示将来要到边庭为国效力.
其次, 就算是 (小说中) 梁山最辉煌的招安前夜的规模也不过10万人马, 比之刘邦, 项羽或者黄巢之流大大不如, 就是当时的方腊也有几十万的力量. 宋江号称 "自幼熟读经史",这点自知之明应该是有的.
再次, 梁山距离宋辽边界很近 (河北定县),边庭战事不可能不对梁山的首领们有所触动, 加上宋辽双方在边界驻有重兵, 军事压力也不可小视, 是战是和必须早下决断------这可能也是宋江没有把握好招安时机的原因之一.

宋江的招安中民族利益的影响, 在明清小说研究中有一席之地, 我个人比较信服此说. 读到小说中梁山百单八名兄弟的伤残死散是让人郁闷, 但是, 历史上普通老百姓反抗官府的斗争何止千万次? 结局大体如此, 刘邦成功了, 朱元璋成功了, 其他人都失败了, 这不是宋江的错, 也不是招安的错------历史上的瓦岗英雄们如果不投秦王大抵上也要走这条路. 而方腊没有被招安, 难道那些跟了方腊的就有好的结局吗?
宋江的接受招安说到底是为了梁山众兄弟找条出路, 这里当然也包括宋江自己, 大家都是吊在一根绳子上, 没有谁可以例外, 要说例外到是有一个反面的例子, 方腊的手下是开膛破肚, 而他本人是被压回东京剐了的.
第2个回答  2010-01-27
不知道你看不看《特别关注这杂志,每期卷首都有主编憨陀评论名著的卷首,很多关于宋江的讲解很精辟!自己上网找找看看都有,下面这个网址都有几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954000.html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954000.html

第3个回答  2010-01-27
得多少字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