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归纳

要上册重点的,包括课外的

这里所编的论语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太薄》《子罕》《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怎么不感到愉快?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怎么不开心呢?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怎么算不上是有修养的人呢?"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法适从;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东西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在其中,代词。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补充词解释:
凋:凋谢
岁寒:在此指艰苦的环境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各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 :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编辑本段]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 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 “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8、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0、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3、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1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5、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6、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9、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2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26、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27、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2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0、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3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论语《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语文版论语十则翻译
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不知道你到底是需要什么,只好给你都打出来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6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三)《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一 王冕四岁作画;
二 曹植七岁作诗;
三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四 司马光砸缸.
【附】课内古时词名句积累与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汉·曹操《观沧海》
【简析】借助奇特想像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如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新旧事物交替,表明时间匆匆过,抒写出淡淡的乡愁,同时也给人以希望.蕴含的哲理:旧事物是蕴含在新事物之中的,新事物定能冲破重重阻碍,发展壮大起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简析】选取具有初春特征的典型事物,在动态中将春的活力,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描绘出来.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想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简析】调动嗅觉,听觉,抒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并将客观事物与人的活动统一起来,表达了闲适的心情,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自然组合,天衣无缝.前句景物色彩暗淡,毫无生气;后句景色明丽,清闲,恬淡.两句一正一反勾起游子无尽的愁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简析】旅途未尽,夕阳在山,更勾起旅人的绵绵愁情,不禁使人断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