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自律的名人故事

最好是一个中国 一个国外的

1、中国-思想家-许衡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2、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3、明代-大学士-徐溥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4、汉朝-儒学大师-孙敬

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5、战国--政治家--苏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扩展资料:

关于自律的名言:

1、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吴兢

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德国·歌德

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4、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英·莎士比亚

5、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邵雍

6、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

7、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齐白石

8、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9、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日·松下幸之助

10、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1、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达。芬奇

12、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3、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苏格拉底

14、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北宋·王安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3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个说法虽然把一个人的成就归于天命所托,但是其过程却是他本人辛劳勤苦 ,一点点的积少成多,拼搏出来的结果。


自古以来,凡是建功立业的人,大多都惊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磨练,方才有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这一些成就,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律能力那绝对是不可能获取。正如荀子的《劝学》说的一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只要他一点一点,不舍不弃的积累,最后身至千里之外,汇聚江河湖海,只要锲而不舍,天下没有什么难事,即使没有爪牙、没有骨气的蚯蚓,一样可以穿破厚土。


这一些大儒的眼中他们的看法和认知是一样,如清朝的曾国藩就对如何建功立业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他的认知继承发扬了荀子的观点,也呼应了孟子的论点。他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只要心勤,精诚所至,即使坚硬的金石也能凿开,只要用心苦思,哪怕虚无缥缈的鬼神都能通晓。用大白话说,这就是自律,只要一个人严于律己,那肯定最后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只要一心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只需要一步一脚印慢慢向前走就可以。


而很多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个个心浮气躁根本没有耐心坚持下去,都痴心妄想走捷径,托关系拜码头,盼的是少奋斗几年,结果有可能走上不归路,一生前途毁于一旦,或者因为不能坚持在成功的边缘铩羽而归,可以说是功败垂成,令人惋惜万分。


曾国藩呢,算不算聪明,简直可以用笨来形容,但是他能够自律,不达目的不罢休,无论千百遍失败,最后都能不骄不躁地坚持初衷,可以说他是最勤奋,最自律,也是最笨的成功人士。


作为近代以来最勤奋的笨蛋,曾国藩不管是从读书、科考还是在平定太平军时的坚韧不拔,恪守屡败屡战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他不认输、不认命,他不仅自勉,而且把这一信念贯彻到家训之中,在写给家人的家书中,曾国藩不止一处要求务必勤劳、节俭、自律。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 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至要至要!


一个朝廷大员,自己不摆架子,事必躬亲的人还要去家人亲历亲为,要求扫屋、抹桌凳还说的过去,却要他们收粪、锄草等一些脏活重活,这就不是做样子了。




对于这样的人,机遇自然不会冷落他,在道光后期,逐渐成为朝廷重臣,咸丰时期更加成长为方面大员,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一起力挽狂澜,阻止并且消弭了太平军的兵祸。


第2个回答  2020-11-01

历史上自律的人层出不穷,我来说几个自律名人的故事。

①徐溥,大明朝首辅,居内阁12年,一生极为自律。少年时代的徐溥,就举止老成,日复一日检点自己的言行,并且在书桌上放了两个容器,专门存储黑豆和黄豆,当心中产生善念,或行善事,说善言,就会存入黄豆一粒;反之,则投入黑豆一粒。这种自我反思的行为,徐溥坚持一生,以此督促自己,检讨自己。

②曾国藩,大清朝一代名臣,也是大清官场最后一面“大旗”。曾国藩虽然并不是“天资聪颖”,但是坚守正道,是儒家的卫道士,所以极为注重自律,一生都执行谨言慎行,节制欲望,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养生习惯,每夜临睡前洗脚,饭后散步的习惯跟随其一生。曾国藩的自律,也是他被“权臣”穆彰阿看中的根本原因。

③蒋介石,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每天、每周、每月都会反思自己,而且相应地写日记,这种习惯贯穿其一生。写日记反思自己,并不是蒋介石独有的习惯,事实上,儒家的“大腕”基本都有这个习惯,相当于三省吾身。不过,这个习惯坚持下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蒋介石公务比较多,而且压力比较大,能天天写日记,也说明其足够自律。

④特斯拉,塞尔维亚裔美籍科学家,目前风头正劲的电动车“特斯拉”,就是以其命名。特斯拉属于“天才型”,他从小就表现出自身的与众不同,而且积极与命运向抗争,不惧权威,敢于挑战权威,无论是遭受多少打击和报复,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因此形成了极为自律的人生。不过,特斯拉的自律已经达到了超级高的境界,可以论之为“癖”了。

第3个回答  2020-12-26
1、匡衡学习bai: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资助匡衡读书。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悬梁刺股: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苏秦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孙康读书: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柳传志时间管理:

时间观念反映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柳传志以"自律"在业界享有盛名。他就是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守信首先表现在他的守时上,柳传志本人在守时方面的表现让人惊叹。在20多年无数次的大小会议中,他迟到的次数大概不超过五次。   

有一次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去演讲,为了不迟到,他特意早到半个小时,在会场外坐在车里等待,开会前10分钟从车里出来,到会场时一分不差。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传志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

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叫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28
求关于自律的名人
有奖励写回答共9个回答
感性的LYFss
聊聊关注成为第4位粉丝
1、中国-思想家-许衡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2、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3、明代-大学士-徐溥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