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08-2009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调研 试卷????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08-2009七年级上的试卷,县里统一出的那份题,要带答案 谢了

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角(jué)色 连累(lèi) 河间相(xiàng) 鳏(guān)寡孤独
B.专横(hèng) 忖(cǔn)度 涮(shuàn) 羊肉 玉簪螺髻(jì)
C.笑靥(yè) 顷(qīng)刻 汗涔(cén)涔 休戚(qì)相关
D.央浼(miǎn) 慨叹(kǎi) 刽子手(kuàì) 刎(wěn)颈之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赌博 通宵达旦 山青水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宴会 良晨美景 真知灼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文采 趋之若鹜 委糜不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分量 信笔涂鸦 相辅相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 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省小学高级教师殷雪梅“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②在广东珠海兴建的圆明园 于北京的圆明园,是根据北京圆明园的图纸建造的。
③这种鱼天生的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强健,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于没有别的对手。
A.追授 类同 以至 B.追授 雷同 以至
C.追认 雷同 以致 D.追认 类同 以致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这是考察船出航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气象条件,海面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船体摇
摆得十分厉害。
B.恐怕还是由于参赛辩手广见博识,才高八斗,才会有赛场上的口若悬河、妙语如珠。
C.该厂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立见成果,当月即实现扭亏为盈,收到了急功近利之效。
D.他再三嘱我给你带好,可一见你面我高兴得什么都忘了,竟把他这耳提面命也丢到了脑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端午小长假,中国北海景区不仅将为游客免费提供粽子、盐蛋等端午食品,还将组织端午游园互动、放河灯祈福等节目。
B.为满足遂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用航空业发展需要,尽快建成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市委、市府决定将机场迁至安居区境内。
C.陈水扁2004年能够连任,除了国民党分裂外,很大的原因是人心思变,希望摆脱暮气沉沉的国民党,更寄望民进党能清除国民党政府多年来的腐败现象。
D.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坠崖身亡之后,首尔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洪亿康对韩国有增无减的自杀率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担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乏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实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昌盛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孟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刺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21世纪教育网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节选自2008年10月27日《文汇报》)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 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马虎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12.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4分)

(3)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2分)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 》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
(2)乱石穿空,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千古江山,_ _______,舞榭歌台,___ ___ 。(辛弃疾《永遇乐•äº¬å£åŒ—固亭怀古》)
五.(21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冬 夜 月 暖
禾 源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老爷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就这一句土的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的人,都绝对要求全身暴光。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份,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的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夜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9辑,有删节)

16.请分析“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一句在文中的含义。(5分)

17.文章写冬夜月暖,开头部分却用不少的篇幅写冬日里人们争暖晒太阳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8.作者喜欢“晒月”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列举。(6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冬至,前用“落”,后用“种”,写出了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
B.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感情基调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相同。
C.第一自然段中,以相对来衬托绝对,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相对于草和大地都是巨大的变动。
D.文章引用了“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等当地的家乡俗语,一方面使之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E.作者以平民化的视角注视并感悟着生命的悲悯,将农村中司空见惯甚至乏味的场景,描写成了一曲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
六、语言运用(9分)
20.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中国外交部25日发表声明说:朝鲜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声明说,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鲜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相关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声明说,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对此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21.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4分)
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 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 , 。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 , 。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许多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是免费的,还有习习清风、皑皑白雪、皎洁的月华、灿烂的星辉;亲情、友情是免费的,还有信念、希望、意志、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就能得到。遗憾的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免费不懂得珍惜,以致失去得太多太多……
请领会上述文字的含义,可从上述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说故事,或发议论。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18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角(jué)色 连累(lèi) 河间相(xiàng) 鳏(guān)寡孤独
B.专横(hèng) 忖(cǔn)度 涮(shuàn) 羊肉 玉簪螺髻(jì)
C.笑靥(yè) 顷(qīng)刻 汗涔(cén)涔 休戚(qì)相关
D.央浼(miǎn) 慨叹(kǎi) 刽子手(kuàì) 刎(wěn)颈之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赌博 通宵达旦 山青水秀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B.宴会 良晨美景 真知灼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文采 趋之若鹜 委糜不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分量 信笔涂鸦 相辅相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 为保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江苏省小学高级教师殷雪梅“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②在广东珠海兴建的圆明园 于北京的圆明园,是根据北京圆明园的图纸建造的。
③这种鱼天生的要吃海里一切的鱼,它们游得那么快,那么强健,战斗的武器那么好, 于没有别的对手。
A.追授 类同 以至 B.追授 雷同 以至
C.追认 雷同 以致 D.追认 类同 以致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这是考察船出航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气象条件,海面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船体摇
摆得十分厉害。
B.恐怕还是由于参赛辩手广见博识,才高八斗,才会有赛场上的口若悬河、妙语如珠。
C.该厂落实了减员增效的方案后,立见成果,当月即实现扭亏为盈,收到了急功近利之效。
D.他再三嘱我给你带好,可一见你面我高兴得什么都忘了,竟把他这耳提面命也丢到了脑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端午小长假,中国北海景区不仅将为游客免费提供粽子、盐蛋等端午食品,还将组织端午游园互动、放河灯祈福等节目。
B.为满足遂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用航空业发展需要,尽快建成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市委、市府决定将机场迁至安居区境内。
C.陈水扁2004年能够连任,除了国民党分裂外,很大的原因是人心思变,希望摆脱暮气沉沉的国民党,更寄望民进党能清除国民党政府多年来的腐败现象。
D.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坠崖身亡之后,首尔国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洪亿康对韩国有增无减的自杀率表示了最大程度的担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乏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实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昌盛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孟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刺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21世纪教育网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节选自2008年10月27日《文汇报》)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已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 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马虎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12.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3分)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4分)

(3)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 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2分)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15.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 》。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哈姆雷特》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
(2)乱石穿空,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多情自古伤离别, , 柳永《雨霖铃》)
(4)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千古江山,_ _______,舞榭歌台,___ 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21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冬 夜 月 暖
禾 源
冬令,随着秋风中最后的一片落叶落到了大地。我没有听到声响,许多人也没听到,但被那片叶子砸到的草和地听到了,而且就这轻轻的一声。草惊失色,地虚松散。一个冬季毫无反抗地被种到了大地。
冬,一扎根,不仅甜住了春夏秋里多话的鸣虫,让它们睡在蜜月里,还在四处收刮着日下温暖。村里第一个醒悟的老爷爷,一到重阳就声声告诫说:“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就这一句土的丢牙、写成文字还押不成韵的俚语,成了乡村世代与冬争暖的口令。
太阳如圆饼式的取暖器,高挂在空中,她的温暖随光落到大地。争暖的万物找着最好的位置,接纳着从天而降的温暖。乡村向阳的墙脚下,村头学校的操场边,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的人,都绝对要求全身暴光。乡村人在争暖中表现得最为随缘,争春时,早出晚归,说是争播抢种;争凉时,赤膊上阵,说是歇凉;争秋时,颗粒归仓,说是抢收;争暖时,松散散、懒洋洋,说是晒太阳。
这满是随缘的一个晒字,把福为天赐的信奉亮在太阳下,浸在阳光里。他们随日光滔滔,把自己当成了要腌制的萝卜、芥菜,要在太阳下脱去所有的水份,抱着一身温暖,好好过冬。
太阳一天释放着热量,大概温源渐竭,便急匆匆隐入西山给自己加温,让月亮接替当值。乡村的人凭着被太阳晒黑的教训,说:月光会把人晒绿,若是也象晒太阳一样,浸渍在月光下,人的眼会同狗眼、猫眼、山里的狐眼一样,会发出绿光,会看到阳光下看不见的东西。于是村里相传着“太阳一落山,关门落户保平安”的民谣。满天的月华就被关在了村弄中。
多少年来,我抱着老屋的那根黑黑的门杠,把月亮的温暖挡在了门外。直到那一夜得到月华濯洗,才知晒月的温馨。
那一夜,走在沙石公路上,晒月人彼此听得明白,左脚唰,右脚簌,唰、簌,唰、簌,原来只一个人在走,左脚是我,右脚是她。左、右,右、左,一直前行。
月光如水水无边,走在这无边的境地,也就没有了时间计算,一个夜晚是一千年的守候,一年年走过都是那一夜的月色。
我不知晒过了多少个夜晚,浸透多少的月色,我躺在月下的地上如一棵倒下的大树,砸得如水月光的波纹和老树的年轮一样多,我那浸渍月温的瞳孔,也就随月波弥漫,搜索着晒月人的影子。
我,看到了许多月下故事,心里流着比太阳还要热的激情,成了诗人,对月吟诵:
千古月华/你这才子灵魂/在你的姓氏里/写下的是华章
千古月华/铅铸爱的诗篇/在你的铸槽里/流着一条我的心河
……
当我喜欢晒在冬夜的月下时,也常会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不论是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还是他们从我跟前走过,都一样掀动过月下的温暖。大衣里透出的泥喃细语,我听到的是月光暖流在他们血脉里流淌的声响。东倒西歪汉子呼出的酒气,我嗅到是被月光蒸出一股股豪情。我静静地漂流在这暖流中,衣冠成了浮云,身躯如一艘皮艇,载着我的心向暖流源头驰去,月亮是归程,月亮是心源。
晒在冬天的日头下,会抱得一身温暖,好好过的是冬,就如村里说:“仓里有了粮,冬天晒太阳。”
晒在冬夜的月光下,我营得了透心的温暖,好好过着日子,就如我说: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第9辑,有删节)

16.请分析“心中有了月,日日月儿圆。”一句在文中的含义。(5分)

17.文章写冬夜月暖,开头部分却用不少的篇幅写冬日里人们争暖晒太阳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8.作者喜欢“晒月”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列举。(6分)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写冬至,前用“落”,后用“种”,写出了初冬至隆冬的渐变过程。
B.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感情基调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相同。
C.第一自然段中,以相对来衬托绝对,落叶落地的声音绝对是很轻的,但它相对于草和大地都是巨大的变动。
D.文章引用了“吃了重阳糍,破裙破袄发出来。”等当地的家乡俗语,一方面使之更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E.作者以平民化的视角注视并感悟着生命的悲悯,将农村中司空见惯甚至乏味的场景,描写成了一曲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
六、语言运用(9分)
20.为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5分)
中国外交部25日发表声明说:朝鲜无视国际社会普遍反对,再次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声明说,实现半岛无核化,反对核扩散,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一贯立场。中方强烈要求朝鲜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相关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
声明说,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妥善应对,坚持通过协商和对话和平解决问题,中方将对此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21.根据所给句子,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前后句的内容、句式相应。(4分)
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纵使风吹浪打,仍能“胜似闲庭信步”; 纵使身陷重围,仍能“我自岿然不动”; , 。
大气者的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面对箪食瓢饮,颜回不改其乐;面对封官拜爵,关羽不为所动; , 。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许多珍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是免费的,还有习习清风、皑皑白雪、皎洁的月华、灿烂的星辉;亲情、友情是免费的,还有信念、希望、意志、梦想……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要你想要,就能得到。遗憾的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免费不懂得珍惜,以致失去得太多太多……
请领会上述文字的含义,可从上述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说故事,或发议论。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定。

参考资料:来源:中学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