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观后感怎么写

如题所述

萧红曾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亦被鲁迅先生认为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才华横溢的她却百般遭受命运捉弄,历尽艰辛坎坷,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短的31年。然而,她却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稿。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曲折悲惨的人生经历,以及她对追求改变女性命运的由衷倾诉。萧红的作品,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其作品中揭示的女性与人类社会的主题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重读。
霍建起导演精心执导的影片《萧红》以其与四个男性之间葛藤般的情感描写为线索,从其觉醒抗争,抗婚失败,身怀六甲,成为一名失落的“娜拉”开始,对萧红短暂而坎坷,颠沛流离的悲惨人生经历做了相对透彻准确的再现。影片中对萧红的人生描写基本符合史实,对人物的理解与塑造,以及对萧红文学的主题把握准确。霍导的电影向来以清新写意的画面和细腻委婉的人物感情描写见长,被称为中国最唯美的电影导演之一。无论是《那山,那人,那狗》还是《秋之白华》,都将其拍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萧红》也同样如此。片中对东北大地雄伟壮观的冬季景色描写也不禁让观影者为之心动。但是影片在浪漫唯美之余似乎少了几分凄惨的凝重,即对萧红文学创作方面没有展开, 在细节上如病后疾病缠身的痛苦描写稍显有些不足,演员宋佳的表演非常精彩,但她的全身心的倾力投入却让人难以体会到病人肉体的苦痛,似乎因强调萧红的倔强性格而造成有些底气太足之嫌。片中文学色彩较强的文辞和表现或许难以得到不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的现代人的理解,可能会引起部分年轻观众的困惑。然而笔者认为,此片依然不失为一部优美且把握比较准确,表现透彻的好作品。片中对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战乱动荡时代的贫困等问题的描写,尤为足以引发我们重新对时代及人性进行更深的思考。
笔者在上海影城惊奇地发现霍导亲临现场恭候观众的场面,顿感钦佩。此举足以表明霍导对这部片子抱有的极大热情和对广大观众的尊重。笔者作为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对此深受感动、无限欣慰。东北女演员宋佳的一段话,也让我为之心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性像萧红这样被饥饿、寒冷和疾病逼到无可退避的死角而孤独无援……”能看得出来剧组各位人员对萧红的深刻理解及付出的众多努力和心血。
笔者留学日本多年,对早年留学过日本的萧红的经历颇有感受,在感叹萧红人生及其文学之际也对其文学和人生情有独钟,结下了不解之缘。去年是萧红诞辰100周年,笔者曾参加了萧红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以“女性与贫困”为主题,围绕萧红文学做了发表;其后又在端午节前后应邀随同萧红的侄子张抗先生与萧红研究者一同踏青,拜访了萧红的故里呼兰河。一路上幸运地和萧红的亲戚及研究者围绕着萧红文学畅所欲言。今年是萧红离世70周年,又在端午佳节这样特殊的时期,看到电影《萧红》问世并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入围金爵奖最佳影片评选,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非常遗憾《萧红》最终未能获得最佳影片奖,但得到了评委会的一致高度好评,认为影片非常精美, 演艺非常生动。金爵奖揭晓仪式上,主委会委员长甚至特别强调在最终评选时组委们提议希望增加最佳奖项,给予电影《萧红》,这些更是让人觉得可喜可贺。
萧红是在上海与鲁迅先生相遇,并在其指引下开始了辉煌的文学生涯,作为现代女性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其传奇短暂的人生中为我们留下众多作品,其中对人的生存意义及女性命运的描写与现代发达社会存在的女性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