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布革冲击的事件脉络

如题所述

1981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鲁布革水电站,并被列为当时的国家重点工程。开工3年后的1984年4月,原水利电力部决定在鲁布革工程采用世界银行贷款。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鲁布革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但是根据与世界银行的使用贷款协议,鲁布革部分项目实行国际招标。工程三大部分之一——引水隧洞工程必须进行国际招标。鲁布革电站工地先后引来了7个国家的承包商、制造商和世界银行聘请的近百名咨询专家。在中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美国、德国、南斯拉夫、法国八国承包商的竞争中,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比标底低了43%。同时,挪威和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向工程提供贷款和咨询服务。
国际招标带来了合同制管理模式。在鲁布革并存着两种管理体制:一种是以云南电力局为业主,鲁布革工程管理局为业主代表及“工程师机构”,日本大成公司为承包方的合同制管理体制;一种是以鲁布革工程管理局为甲方,以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为乙方的投资包干管理体制。日方按照合同制管理,对工人按效率给工资。日本大成公司派到中国来的仅是一支三十多人的管理队伍,从水电十四局雇了424名工人。他们开挖了两三个月,单月平均进尺222.5米,相当于我国当时同类工程的2至2.5倍。1986年8月,大成公司在开挖直径8.8米的圆形发电隧洞中,创造出单头进尺373.7米的国际先进纪录。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比合同计划提前了5个月。
相比之下,中方施工企业水电十四局承担的首部枢纽工程于1983年工程开工,工程进展迟缓。世界银行特别咨询团于1984年4月和1985年5月两次来工地考察,都认为按期完成截流的计划难以实现。用的是同样的工人,两者差距为何那么大?此时,中国的施工企业意识到,奇迹的产生源于好的机制,高效益来自科学的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建设战线“投资大、工期长、见效慢”的弊端在这个工程中暴露无遗。
中国人被激发起强烈的斗志。鲁布革工程指挥部开始推行新的管理体制,在首部枢纽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发动了千人会战。 此后,中国的施工企业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法施工”。“项目法施工”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以企业内部决策层、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对分离为特性,以内部经济承包为纽带,实行动态管理和生产要素优化,从施工准备开始直至交工验收结束的一次性的施工管理活动。
1985年11月,国务院批准鲁布革工程厂房工地开始率先进行项目法施工的尝试。参照日本大成公司鲁布革事务所的建制,建立了精干的指挥机构,使用配套的先进施工机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改革内部分配办法,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项目法施工”雏形。通过试点,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建设过程中,原水利电力部还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等管理办法,取得了投资省、工期短、质量好的经济效果。到1986年底,历时13个月,不仅把耽误的3个月时间抢了回来,还提前4个半月结束了开挖工程,安装车间混凝土工程提前半年完成。
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视察鲁布革水电站工地时感叹:“看来同大成的差距,原因不在工人,而在于管理,中国工人可以出高效率。”1987年6月,他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施工工作会议上提出全面推广鲁布革经验,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对鲁布革管理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在建筑行业推广鲁布革经验。“鲁布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成为震源,在全国掀起了一阵阵的冲击波。鲁布革冲击波带来了思想的解放。我国水电建设率先实行业主负责、招标承包和建设监理制度,推广项目法施工经验。新的水电建设体制逐步确立,计划经济的自营体制宣告结束,改革成效逐渐显现。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效率的极大提升,加快了云南水电开发进程。在此之后,全国大小施工工程开始试行招投标制与合同制管理。
1987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鲁布革冲击》的长篇通讯,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由此,鲁布革冲击波引起广泛关注,影响深远。鲁布革经验对我国传统的投资体制、施工管理模式乃至国企组织结构等都提出了挑战,对中国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