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肥皂读后感800字

如题所述

最近我读了鲁迅的《肥皂》,这本是一篇实写的小说。其中的主角四铭,也是个真君子,或者说雅人更准确。然而学者写的《导读》则说这是篇“讽刺小说”,“在一系列喜剧矛盾中塑造了四铭这个讽刺性形象。” 其实鲁迅并没有作兜圈子的比喻,或作漫画式的夸大。这个四铭不漂亮,只能怪他本来就是这个样。鲁迅是白描的。
鲁迅笔下的四铭:走路是“又重又缓”、“很像上台的老生”——是稳重;说话是“唔唔,你以后就用这个……”,而用眼光射在太太耳后,代替了“洗一洗你那老泥”的后半句——是知礼;在“光绪年间,我就是最提倡开学堂的”——是通达;送儿子“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是公允;反对女学,因为她们剪短发乱了天下,不满“新文化”,是因为“化”到了“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上也没有道德”——是…什么呢?忧天下……这不就是那个年代“厚物载德”的雅人君子么?
四铭买一块肥皂,要“一气看了六七样”,挑定了还“要打开来看一看才付钱”,因为“洋纸包着,怎么断得定货色的好坏”——是合理的;遇见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讨饭,“看了好半天”,不给一个钱,因为“一两个钱,是不好意思拿出去的。她不是平常的讨饭”——也是合情的。当然,这理情是君子的理情。
四太太那“‘咯吱咯吱’简直是不要脸的”骂詈,其实是她一时的醋意,因为“但到第二天的早晨,肥皂就被录用了”。在那个许多正人君子“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鲁迅语)的时代,“咯吱咯吱”实在是无伤大雅的玩话而已。
“招儿带翻了饭碗了,菜汤流得小半桌。四铭尽量的睁大了细眼睛瞪着看得她要哭,这才收回眼光,伸筷自去夹那早先看中了的一个菜心去。可是菜心已经不见了,他左右一瞥,就发见学程刚刚夹着塞进他张得很大的嘴里去,他于是只好无聊的吃了一筷黄菜叶。”——这里虽然写得有点“嘲”,但要知道那是在不富裕的阿Q年代,便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了。
“失迎失迎,……就在舍间用便饭,何如?……” “已经偏过了。”薇园迎上去,也拱一拱手,说。——原先以为这一来一往的雅话,是先生瞎编的戏词,因为实在不像日常用语。不料这次马英九会见韩寒,说出的“久仰久仰”,不正和这“失迎失迎”、“舍间”、“偏过”一样酸气的高雅么?证明着鲁迅八十八年前的下笔,决不是无聊的侃空。
…………
所以,“四铭”就是真雅人,《肥皂》写的是实情,鲁迅不是“讽刺家”。他也很怕被只会开脏口吐秽语的无聊之徒,来谬托知己,所以早作了说明:“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