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先秦文学试题的答案呢?

如题所述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文学的发生:

  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

  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

  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

  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

  4、深于取象

  (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

  第二章 神话

  一、概述

  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

  1、特色:

  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 《诗经》

  一、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原有齐、鲁、韩、毛四种传本,今则仅存有毛本了。

  二、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1、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此五篇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2、颂歌、怨刺诗和讽刺诗:颂歌主要保存在《颂》和一部分《雅》中,有颂帝王歌天命的,也有颂战功扬王威的。 怨刺诗和讽刺诗则与颂诗相异,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主要存于《国风》和《雅》诗中。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烈士的风雨劝戒之作,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主要出自贵族文人之手;而《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更多的是对同志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

  3、婚恋诗: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另一些恋歌则是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其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4、农事诗:三部分中均有涉及,《国风》中写农事的杰出作品当推《豳风·七月》,这是一曲饱含学列的奴隶之歌,全诗八章,八十八句,篇幅之长,为《国风》之冠。

  5、征役诗:怨征役只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都是此类诗的常见主题。

  三、艺术成就和影响

  1、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反映。真实是《诗经》反映现实生活的突出特点,而真率又是《诗经》作者书法情感的重要特征。它们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社会人生,形成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独具真朴之美,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其中赋乃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的运用亦甚普遍,兴的主要作用固定在开头。三者相对独立,各有特点,但有不截然分割,而为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3、语言的声律节奏:“重言”“双声”“叠韵”,单音词多被重叠使用;句型则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并且注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

  第四章 史家之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一、《尚书》《逸周书》

  1、《尚书》:“上古之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存28篇,古文《尚书》较今文多16篇,仅存篇目,乃伪书。今文《尚书》包括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文体自成一家,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即古嗲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

  2、《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有称《汲冢周书》,是一部与《尚书》略相类似的史籍。此书内容驳杂,可谓杂史,文章的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其中说理之文,议论中肯而明畅;记叙之文,则更富生气。

  二、《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BC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BC481)共242年是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故此书实为“鲁之《春秋》”,按照鲁国国君“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襄、昭、定、成、哀的顺序分年记事。

  三、《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较之《尚书》和《春秋》又有发展,是以记言为主,分国记事的。

  四、《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原名《左氏春秋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等,且与西汉初年写定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现争论颇大。《左传》的民本思想表现为对民意和舆论的重视,《左传》的散文艺术做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尤为出色的事善于描写战争。

  五、《战国策》

  《战国策》即《战国纵横家书》,亦称战国“杂史”“纵横家言”,简称《国策》,记载春秋末年至秦245年间(BC453~BC209)的史事。作者不可确指,但就其“纵横”色彩看,原本或出于战国末或秦汉之际纵横家之手,亿费一人一时一地之作。《战国策》间杂儒、道、墨、法、兵诸家而倾向于纵横家,所记主要人物多为活跃于各国政治舞台的谋臣策士。而其中历来为人称道的一些“名篇”,其实并不代表其只要思想倾向。《战国策》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第五章 诸子之文

  一、《论语》《墨子》(儒、墨二家时称“显学”)

  1、《论语》

  孔子(BC551~BC479),名丘,字仲尼。《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是语录体的散文集。今存《论语》共20篇,492章。思想以“仁”为核心,恢复实行礼制,本质是实践理性。其语言短小精警、含蓄隽永,创构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词汇、成语和短语。

  2、《墨子》

  墨子名翟,生平事迹不详,约生于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之初。《墨子》中小部分为墨子自著,大部分是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柑橘他的言行记录编撰而成,或是对墨子思想的发挥,已采用了专题论文的形式,初具议论问规模。《墨子》全书原有71篇,今存53篇。大多为说理散文,倡导“兼爱”“非攻”等思想,讲求“尊天事鬼”,本质仍是实践理性。取文章朴实无华,尚实无纹,注重形式逻辑,文章逻辑性强,且开始注意(探讨)谋篇布局。

  二、《老子》《庄子》

  1、《老子》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年,身份众说纷纭。《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共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五千六百多字。全为有韵的说理文,以“道”为核心,提倡“贵柔守雌”“小国寡民”,崇尚生命理性,本质乃辩证法。其语言通俗,哲理意义深邃,多警句而形象性强,压韵且注意对仗。

  2、《庄子》

  庄子(BC369~BC286),名周。《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的著作,原有52篇,今存33篇,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仅内篇为真,外篇及杂篇为伪(其门人后学所作)。《庄子》多为哲理散文,他继承老子的学说,提出“顺天命,不作为”,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本质乃为相对论(绝对化了,走向了相对主义)。哲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文风纵横捭阖、汪洋恣肆,极高的烂漫特点,善用寓言,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三、《孟子》《荀子》

  1、《孟子》

  孟子(BC372~BC289),名轲。《孟子》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行,是孟子及其弟子合著的。全书共7篇,每篇各分上下,共269章,仍属语录体。其思想继承孔子学说,提倡“行王道”,尽心、尽天命、尽人性三者合一,提出性善论。其文多为对话,切为长篇大论,但论辩严谨有力,孟子更是有雄辩之称,其语言明白晓畅、含义深刻。

  2、《荀子》

  荀子(生卒年不详,活动期为BC298~BC238),名况。《荀子》32篇,大多是荀子自著,少数几篇出自他的弟子和门人,多为学术论文。他继承孔子学说,以孔子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取各家学说,建立了别树一帜的荀学,故其思想多出与孔子相对,提倡“制天命,法后王”,讲“礼”与“法”,提出性恶论(符合现实社会)。其文多长篇大论、弘博深邃、撒谎浓郁驳论,但深稳、老练,多比喻而少寓言,荀子可谓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议论散文的成就已趋于完善。

  四、《韩非子》《吕氏春秋》

  1、《韩非子》

  韩非(BC280~BC233),韩国公子。《韩非子》今存55篇,大部分篇章为韩非自著,多为论辩文。他崇尚法制,讲求因时而变,提倡“法”“术”“势”相结合,反对复古。其文语言质实而雄劲,指斥尖锐,毫不掩饰,且善用寓言,言简而意赅。

  2、《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BC235)的门客集体撰著而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等三部分组成,共160篇,多为杂文,乃杂家著成。此书可说是择取各家之长,其中的天道观、人生观是儒家的,政治观则为法家。讲求察今、察传,善于选事入篇,现实针对性强,富有批判精神。

  五、《晏子春秋》及其他

  1、《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亦称《晏子》,是记叙春秋末期齐国晏婴(?~BC500,春秋末期)的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今本为8篇,215章。

  2、其他

  《管子》《孙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商君书》《公孙龙子》《列子》

  第六章 “楚辞”与屈原

  一、楚文化与“楚辞”

  相对于北方的诸子百家,南方则以楚辞的产生和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为标志,就揭开了文学史上新的篇章。“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崛起的又一座文学高峰,汉代常称“楚辞”为“赋”。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一书。

  二、屈原和《离骚》

  1、屈原(BC340~BC277),名平,字原。(具体生平见笔记)

  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其中要注意《九歌》的体系问题,具体可见笔记)

  2、《离骚》(具体见:文学史P135页·作品选P351页)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