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酶对皮肤伤害大吗

如题所述

伤害不大的。溶解酶主要用于玻尿酸的纠正,不会有害的,但是溶解酶如果注射过量使用的话,会导致皮肤肌肉等受到一定的损伤。

玻尿酸溶解酶又称为透明质酸酶或“注射用玻璃酸酶”,是一种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用于矫正玻尿酸过度过量充填的不完美效果。长期使用会对皮肤照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溶解酶注射间隔时间:一般间隔一周比较稳妥,如果紧急的情况就间隔72小时,这个和药物吸收情况有关。

拓展资料:

玻尿酸溶解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主要用来修复玻尿酸塑形失败。

用途:主要用来修复玻尿酸塑形失败。玻尿酸溶解酶是溶解玻尿酸的一种物质,比如说那些玻尿酸注射填充后效果不太好,可以用这个把它溶了,再用玻尿酸填充,这就是一种辅助剂了,就是怕弄不好,可以重新弄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玻尿酸溶解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14

玻尿酸溶酶,在溶注射的玻尿酸的同时,也会溶解掉自身有的玻尿酸,所以可能出现组织短暂的萎缩,皮肤干燥,过短时间等身体产生新的玻尿酸后就好了,时间因人而异,从几天到几个月,长期使用会对皮肤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1.溶解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由吞噬细胞所分泌,对革兰阳性细菌敏感。

2.溶解酶正常值:血清:4~13毫克/升;尿液:0~2毫克/升。

3.溶解酶临床意义: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泌尿系感染、肾移植所致的排斥反应。

用途:主要用来修复玻尿酸塑形失败。玻尿酸溶解酶是溶解玻尿酸的一种物质,比如说那些玻尿酸注射填充后效果不太好,可以用这个把它溶了,再用玻尿酸填充,这就是一种辅助剂了,就是怕弄不好,可以重新弄的。

扩展资料:

玻尿酸溶解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主要用来修复玻尿酸塑形失败。

1.溶解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由吞噬细胞所分泌,对革兰阳性细菌敏感。

2.溶解酶正常值:血清:4~13毫克/升;尿液:0~2毫克/升。

3.溶解酶临床意义: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泌尿系感染、肾移植所致的排斥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打完玻尿酸,再打溶解酶清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7

第3个回答  2015-10-04
  玻尿酸溶解酶又称为透明质酸酶或“注射用玻璃酸酶”,是一种能水解透明质酸的酶,可用于矫正玻尿酸过度过量充填的不完美效果。长期使用会对皮肤照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注射间隔时间:一般间隔一周比较稳妥,如果紧急的情况就间隔72小时,这个和药物吸收情况有关。

  1.溶解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由吞噬细胞所分泌,对革兰阳性细菌敏感。

  2.溶解酶正常值:血清:4~13毫克/升;尿液:0~2毫克/升。
  3.溶解酶临床意义: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泌尿系感染、肾移植所致的排斥反应。
  用途:主要用来修复玻尿酸塑形失败。玻尿酸溶解酶是溶解玻尿酸的一种物质,比如说那些玻尿酸注射填充后效果不太好,可以用这个把它溶了,再用玻尿酸填充,这就是一种辅助剂了,就是怕弄不好,可以重新弄的。
第4个回答  2015-05-06
表示你患有高血脂病。<br>  血脂为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血液中的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br>  血液中脂类含量与全身脂类总量相比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它转运于各组织之间,往往可以反映出体内脂类代谢情况。正常成人血浆脂类含量相对稳定,有一定的波动范围。血脂水平也易受非疾病因素的影响,如某人平时空腹血脂正常,现在吃了猪油炒蛋,2小时后到医院去抽血查血脂,就会发现此时的血脂水平比平时空腹水平高出许多。但是这种膳食所造成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通常在3~6小时之后血脂即趋于正常。短期饥饿也可因储存脂肪的大量动员,而使血脂含量暂时升高。这就不难理解您到医院检查血脂时,医生要求您在进完晚餐后,不要再吃其它东西,空腹12小时后再抽血了。<br>  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类物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甘油三脂即脂肪。它们不溶于水,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在血液中循环运转。脂蛋白有很多类型,许多医院化验的β脂蛋白,即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一种被称为高密度脂蛋白的,它的作用则和β脂蛋白完全相反,具有对抗动脉硬化的作用。<br>  健康人的平均血胆固醇含量为每100毫升血中有160毫克,如超过220毫克为过高;甘油三脂为85毫克,如超过160毫克为过高;β脂蛋白为400毫克,如超过600毫克为过高;高密度脂蛋白则为55毫克,当然,这个数值是越高越好,如低于35毫克,反而视为不正常。<br>  胆固醇轻度增高,可能由于胆固醇和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所致。吸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等,也可以引起胆固醇增高。胆固醇含量每100毫升血中超过300毫克的称为重度高胆固醇血症,有时可为家族性疾病。轻度甘油三脂增高,可能由于糖类食物摄入过多、吸烟、肥胖等因素引起。重度的高甘油三脂,多与糖尿病、肝病、慢性肾炎等有关。β脂蛋白中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凡引起胆固醇或甘油三脂增高的因素,皆可使β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则可能由遗传、营养不良、肝脏病变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造成。<br>  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当然,有高脂血症,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冠心病,但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却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br>  合理的饮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和必要的措施。由于目前使用的降脂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只在饮食治疗无效时,才考虑药物治疗。若是单纯高胆固醇,则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每天摄入胆固醇应低于200毫克,一只鸡蛋即含胆固醇约250~300毫克,故蛋黄、动物内脏等,皆应控制食用。动物油的摄入也应减少。若是单纯高甘油三脂,则应限制食物的总量,尤其是要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并适当限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果胆固醇与甘油三脂一并增高的,则应将以上的原则结合起来考虑。高脂血症病人的饮食要有节制,每日摄人的食物能量以维持正常体重的需要为准。降脂药种类很多,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病人应多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br>  高血脂症在我国已不少见,据调查成入中血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升高者约占10%至20%,甚至儿童中也有近10%者血脂升高,而且高血脂症的发生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等原因有密切关系。因为患者往往同时还有高密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所以“高脂血症”改称“血脂异常”更为合适。<br>  高血脂症可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类型:<br>  一、高胆固醇血症:正常人的血总胆固醇应低于5.2毫摩尔/升(mmol/l),如超过5.7毫摩尔/升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总胆固醇含量介乎二者之间者为边缘性或临界性升高,也属不正常情况。血总胆固醇升高的确切病因尚不详知。有的发病与家族遗传有关,其家人中多有血胆固醇升高者,而且有的很年轻即发生了冠心病。有的患则可能因长期大量进食含胆固醇甚多的食物,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贝壳类海鲜等,而使血总胆固醇升高。此外,肥胖、年龄增长(老年)、女性绝经等也与血总阻固醇升高有关。总之,大多数患者的发病是遗传基因缺陷或者这种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只是目前尚难于对每位患者的病因作出的诊断。因而称为“原发性高脂固醇血症“。少数患者的发病是其他疾病,如甲状腺机能过低、慢性肾病、糖尿病所致;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中的双氢克尿塞、激素类中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长期服用也可导致血胆固醇增高,因为这类患者的发病是在原有的疾病基础上产生,故称为继发性胆固醇血症。不论本病为原发或继发,它们常有血中的低t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血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促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高胆固醇血症的防治是预防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措施之一。<br>  二、高甘油酯血症:凡血甘油三酯超过1.7毫摩尔/升即为本症。其病因也与饮食有关,长期进食含糖类过多我食品、饮酒、吸烟,以及体力活动过少都可引起其发生。甘油三酯明显升高常见于家族遗传疾病,与遗传基因异常有关,这些患者的血液抽出后,上层往往像奶油状,下层则混浊。他们较易发生急性胰腺炎。糖尿病、胆道阻塞等疾患也可促使“继发性甘甜三酶血症”的产生。甘油三酯增高也很可能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患者还同时有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升高,如果其hdl-c明显降低,使更易促发冠心病。<br>  三、混合性高血脂症:血中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者即可诊断为本病。其病因也与遗传、饮食或其他疾病有关,由于两种血脂成分均异常,以及hdl-c常常明显降低,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更大。<br>  血脂异常确诊后,患者应检血糖、肝、肾功能和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的内容,并注意尽可能确定有无促发血脂异常的其他疾病,必要时还需化验家族中有关成员的血脂,以便查明病因,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br>  人体内的脂肪物质,是体内所必需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若体内的脂肪过剩,在其它损伤因素之协同作用下,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产生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腔逐渐变窄或阻塞,引起所供血的组织器官缺血或梗塞。<br>  脂肪来源于体内和体外两条途径。前者主要在肝内合成,而后者靠饮食中摄取。<br>  常见病因:(1)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2)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br>  根据病因在临床上可将高血脂分类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由其它疾病引起,发病率较低。原发性高血脂可能与有关基因、脂蛋白及其受体或酶类异常有关。然而,高血脂还与许多其它的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有关。<br>  (1)肾小球硬化等:高脂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并沉积于血管壁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而导致动脉硬化,肾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可使肾脏发生缺血、萎缩、间质纤维增生。若肾血管阻塞则相应区域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形成瘢痕。如此导致肾小球硬化。在肾外则可加速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导致冠心病和增加患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同样,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则致相应的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br>  (2)肾小球损伤:高脂血症可引起脂质在肾小球内沉积,低密度脂蛋白可激活循环中单核细胞并导致肾小球内单核细胞浸润,而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同时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均能产生活化氧分子,促进脂质过氧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具有极强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肾组织损伤。另外,高脂血症还能引起肾小球系膜基质中胶原、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蛋白增加,这些成分均与肾小球硬化直接相关。<br>  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的疾病危害,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都与血脂过高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控制血脂过高将是有效的预防途径。<br>  一个人的血脂过高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自行控制血脂过高吗?应该说,这将是有长远意义的自我保健科学。<br>  血脂有生理功能<br>  在人体的血液中,除了血细胞等固体成分之外,就是液体血浆。在血浆中就含有人体所需的脂质成分,称为血脂。<br>  血脂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类脂是磷脂、糖脂和固醇的总称。血液中所含的这些脂质,循环全身,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以热能做动力,都在消耗着热量,脂质是产生热量最高的营养素,供给人体的热量需要。<br>  人体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构成的,细胞膜则是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组成,保持良好功能;脑和神经也都需有磷脂和糖脂;固醇还是体内合成激素的必需物质;<br>  从膳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有些是脂溶性的,比如维生素a、d、e、k,与脂肪一起存在,才能在肠道同时被溶解吸收,供给人体需要;脂质对皮肤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皮肤损伤的愈合。<br>  人体在皮肤下面有一层脂肪,可以阻止和节制体温散发,起保温作用,有助于御寒;而且,还可以吸收外界的热量,不致无阻地传到人体内部,起着隔热作用,维持正常体温。<br>  因此,人体需要脂肪,离不了脂质,那些“谈脂色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拒绝脂类,对人体是有害的。问题只是需要控制血脂过高而已。<br>  血脂多少为宜<br>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由于不能溶解于水,就必须与载脂蛋白相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供给人体需要,保证生理功能。<br>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相结合,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与载脂蛋白b相结合。<br>  因此,血液中血脂过高称为高脂血症,也可以称做高脂蛋白血症。这里虽然有个“症”字,只表示数值不正常,还不是一种疾病。<br>  在健康体格检查中,验血脂常检查的项目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各项。<br>  总胆固醇以200毫克以下为正常,不超过239毫克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高,240毫克以上则为异常增高;<br>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45毫克以上为正常,降低至36毫克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低,降低至35毫克以下则为异常降低;<br>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130毫克以下为正常,不超过159毫克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高,160毫克以上则为异常增高;<br>  甘油三酯以200毫克以下为正常,超过200毫克则为异常增高;<br>  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正常,应高于1.30,血脂异常时a与b的比值往往降至1.0以下。<br>  从上述可以看出,血脂异常主要是总胆固醇升高,而其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是与载脂蛋白b相结合的,这就必然导致载脂蛋白a与b比值的下降。<br>  在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br>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是很微妙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决定着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为了保持适宜的胆固醇含量,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高密度脂蛋白则将胆固醇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排出,使血液中保持着适宜的胆固醇含量。这是个经常的动态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首先是从饮食中控制。这包括两个方面: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些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br>  在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动物的脑、肝、肾、鸡蛋黄、鸭蛋黄、鹅蛋黄、松花蛋、虾子、蟹黄等食物,胆固醇含量很高,应控制食用量。以人们常吃的鸡蛋为例,每个蛋黄约含有320毫克胆固醇,每天只吃一个鸡蛋为宜;如果不是血脂过高,也不必只吃蛋清不吃蛋黄。控制纯糖和脂肪有利于降低甘油三酯。<br>  含胆固醇较低或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比如谷类、瘦肉、鸡鸭肉、鱼类(尤其是海产鱼)、海参、海带、薯类、香蕉等食品,以及植物油(尤其是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应在日常膳食中适量增加。摄入牛奶、豆类或其制品还可补钙,也有利于控制胆固醇。喝茶,尤其是绿茶也有降血脂作用。<br>  已经发现,大蒜有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增强胆固醇分解、排出的作用。大豆及豆制品对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作用。香菇、木耳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洋葱对防止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也有一定作用。<br>  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坚持体育健身运动,有利于消耗体内脂肪,并加速血液运行,不使血流郁滞,有利于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选定自己的运动项目常年坚持,还有利于保持适宜体重。<br>  还要勤于用脑,人的大脑只有体重的2%,却在消耗人体20%的热量,勤于用脑(尤其是老年人)将有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有利于降低血脂。<br>  40岁以上的人,还要在每年的健康体格检查时查验血脂,评定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的效果。如果发现高脂血症,再配合其他治疗。<br>  当今,高血脂的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对其预防至关重要。应该防治结合,重点在防;无病防病,有病防进展。<br>  预防高血脂,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分层内容,这些工作面对着三组人群,即健康人群、患病人群及危险人群。对后两个人群更要严格。同时,不仅要重视预防高血脂本身的出现,更要重视防治高血脂所带来的危害性。<br>  首先需要强调对病因预防,去除或控制其可能病因、诱因及其它影响因素。即:(1)改善膳食,少吃动物脂肪及内脏、甜食及淀粉类;多吃植物蛋白、油类,蔬菜水果以及鱼类。(2)减轻体重。(3)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4)戒烟,少量饮酒。(5)控制影响血脂的其它疾病。(6)对于有高血脂病患者,尤其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防早治。(7)对高血脂患者,应在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脂质治疗。  <br>  当高血脂被确诊后,首先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用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治结合,非药物与药物应用相结合。(2)据高血脂种类不同而辨型用药。(3)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应较低于正常人,并尽早用药,控制其它危险因素。(4)长效调脂药,宜每晚服用一次。(5)用药后,至少每3—6个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等,随时调整用药剂量,监测副作用。(6)持续服药,以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br>  降脂(调脂)药物有4—5种,但近年疗效肯定、运用最多的有两类:(1)他汀类:常用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等。(2)贝特类:常用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及混合型高脂血症,即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贝特类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型。他汀类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同时轻中度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疗效肯定。<br>  目前,调脂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意义重大,已被列入冠心病的三大现代疗法(abc疗法)之一,它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不亚于当年青霉素的发现。<br>  外国有句名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