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助听器的普及率那么低

如题所述

人们对助听器的了解太少,在听力出现问题时,不重视,觉得没什么问题,等听损问题比较突出时,才会想解决的办法。而且很多人认为助听器随便买一个,只要听见声音就可以了,并不知道,助听器是需要到验配中心根据自身听力情况来进行选配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也比较发达,很多人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对助听器的关注也在加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9
听力、助听器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尽管听力损失是第二大残障,国家还设立了爱耳日,每年也投入资金去宣传教育;但如同其它健康宣传一样,往往流于形式,过于大而空或者不够通俗易懂。除了新生儿耳聋、突发性耳聋,听力损伤或听力下降都是渐进的、缓慢的,往往是其他疾病或生理变化的地并发症,不被人们注意或不是以第一主诉进行医疗、康复。医生在工作中也只关注耳部疾病,错误的认为耳部疾病治疗后,听力就会恢复,结果错过听力康复的时机。建议医学院在五官科教材中,增加听力学和助听器的知识。在五官科疾病治疗指南中强调听力康复和助听器的科学使用。另外,在中国部分人认为“人老耳背”属于正常,忽略了听力问题对生理、心理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听力与丘脑的机能有很密切的关联。原因二:助听器选配水平低、佩戴效果不理想国外对影响助听器满意率的因素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在诸多因素里面其实只有20%的因素是由助听器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特点引起的,如同业内常讲的降噪算法,反馈抑制,方向性技术等等。而其他65%的原因是由助听器的不合理验配造成的。还有15%的属于以现有技术、方法均难于解决的。究其原因,各助听器厂家过于强调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前面提到20%上,而真正关于保证助听器验配成功率的技术方面这么多年除了自动验配之外再也没有新的技术产生;在产品宣传、推介方面,更是夸大其词,好似选择他们的产品,其他不是问题。另外,中国助听器验配机构的验配师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理论、实践的训练,几乎都是助听器生产厂培训出来的,选择、推荐产品时难免偏颇。解决之道是,助听器服务机构自己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特别是在产品方面,必须将各厂助听器性能、特色做综合比较,把各厂、各种型号助听器的优势、缺点理解清楚,明确客户听力解决方案的关键点、难点。如果国家设立专业培训和考核机构则更好(国外的听力师必须完成200小时的课程、半年的听力诊所实习才可以领取执照),当前推行的验配师三、四级考核应该更严格、规范。基于此,建议大家选择多品牌的助听器服务机构。另外,助听器选配、调试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验配、检测、对比,是一个听力干预下再诊断、再调整的过程,选择助听器很重要、调试助听器更重要;而且随着听力的变化,这一调整在不断完善。我们曾强调助听器一定要“跟踪服务”。
第2个回答  2018-03-13
一,中国老年人对听力损失认识不足。经常听到老人不愿意佩戴助听器的说辞是“我还能活几年呢,听不见算了”“听不见耳根清净,免得多呕气”“戴助听器太麻烦了”等。对听力损失带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几乎没有认识。
二,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目前国内助听器基本需要自费,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有免费赠送助听器,但是效果和服务也存在很大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对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助听器无法接受,很多时候一对助听器就是半年或一年的收入,所以就选择不配或者买几百元的助听器。
三,行业内验配师鱼龙混杂。在欧美国家,从事助听器验配需要有听力学专业背景和从业资质,部分国家需要有听力学博士学位才能从业。但是国内的法律对验配师从业没有任何硬性要求,任何的非专业人员只需要经过短则一周长则两三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从业,甚至冒充专家主任到处招摇撞骗,验配助听器基本靠“忽悠”。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服务水平低下,配机满意度低,让大家对助听器产生了非常负面的认识,从而拒绝佩戴。
四,对助听器认识不足。很多老人第一次佩戴助听器并不是找专业的验配机构和验配师进行专业选配,而是自己或者子女在医疗器械店或者网上购买的助听器,没有经过任何调试直接佩戴。这样佩戴效果非常差,并且可能会损害残余听力。这样老人对助听器的第一印象就很坏,以后自然就拒绝再选配好的助听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