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法院传票现“开房”?

如题所述

近日,一张传票突然就火了。这张传票图片最初出现在微博上,根据图片内容,这是一张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的传票。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传票上“传唤事由”栏显示为手工填写的“开房”字样,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把“开庭”写成了“开房”。

从开庭到开房,这着实就是一字之差,意义之“差之千里”,显而易见。尤其是开房这两个字所负载的灰色想象,更是让这样的“一字之差”惹来围观。

那么,这“开庭”到底是如何写成“开房”的呢?莫非是当事人手抖得厉害,看这字实在没有抖的痕迹。根据官方的说法,是当事人“误写成”的。根据当地法院后来披露的情况,可能还真的并非生硬搪塞。因为与这张传票关联的案子,至少有两个地方与“房”有关,一是被告姓房;二是案子所涉的是房屋买卖纠纷。由此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房”字在整个案子中是个高频字。高频出现,顺手把开庭写成了开房,还是很可能的。

当然,找到看似合理的解释,并不意味着它的出现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样的硬伤是可以通过检查发现的。遗憾的是,涉事的书记员没有发现,主办法官居然也没有发现。这也是此事最大的问题所在。

从人的阅文习惯来看,这样的低级错误,确实很容易被忽略。但是,这不是一页普通的书纸,而是一张传票。作为司法过程中的重要物件,它代表着司法的权威和严谨,承载着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换句话说,传票的“误写”,不是简单的粗心,而是投射出当事人对司法的态度,以及由此给司法的公信力带来的伤害。无论是书记员和主办法官,应该对此有基本的认知,应该像敬畏法律一样,仔细检查并审核每一张由他们发出的传票。

据悉,涉事的书记员和法官已经得到了“严肃处理”,舆情也将很快得以平息。它足以警醒公权力以及公职人员,在履职细节上的谨小慎微,是永远不可放松的基本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