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哪些因素造成维生素发生变化

如题所述

食品在加工储藏过程中,由于加工要求和设备等的影响,使得六大营养素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从而也使食品在质地,风味,色泽,营养价值和质量等几个方面也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变化是符合人们对食品的要求的,但同时也可能产生不良物质,甚至造成食品营养价值的降低。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一) 质地
1. 溶解度降低,产生原因有:脂类氧化、糖、脂水解
2. 持水容量降低,产生原因:蛋白质变性、糖、脂水解
3. 变硬、变软,产生原因: 蛋白质变性、果蔬损伤、加热
4. 胶凝,产生原因:蛋白质,动植物、微生物胶,果冻、软糖
(二) 风味
5. 产生哈喇味,例如酸败现象,油脂在贮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作用,导致油脂边哈喇,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同时也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这主要是脂类的氧化造成的。
6. 产生蒸煮味或焦糖味,例如,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羰氨反应。
7. 产生不良味或芳香美味,例如,油炸食品中香气的形成与油脂在高温下的某些反应有关,但油脂在高温下过度反应,则是十分不利的,加工中宜控制t<150°C。另外还有细胞破裂,释放酶酸,食品添加剂等因素可能使食品产生不良气味。
(三) 色泽
8. 发暗,影响因素有:脂类氧化,糖、脂水解,细胞破裂等
9. 脱色,影响因素有:果蔬损伤造成本身的色素减少、加热,细胞破裂释放酶酸
10. 产生不良的色泽或诱人色彩,主要是因为褐变,焙烤食品、炒花生、焙烤早餐谷物和用滚筒干燥的奶粉发生褐变反应产生诱人色彩。
(四) 营养价值
11. 维生素损失或降解,比如:水果的预处理,大米的精加工过程的碾磨,淋洗和漂烫时水溶性维生素损失大,化学试剂如Cu2+、Fe3+ 可破坏vc, VE, B1 ,叶酸; 贮藏过程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AW越大,O2越多,损失越大,另外在脱水等加工条件也有影响。
12. 矿物元素损失或降解,矿物质在加工中不会因为光,热,氧等因素而分解,但加工会改变其生物利用性。如,精制,烹调,溶水等会使其含量下降。果蔬损伤、加热、漂烫过程也会损失。
13.蛋白质损失或降解,羰氨反应造成必需氨基酸损失严重,水解
14.脂类损失或降解,例如,脂类氧化引起的酸败现象,脂类水解,羰氨反应
(五)  安全性
15.  产生毒素、钝化毒素、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有机物不完全燃烧、胰蛋白酶抑制剂加热、寡肽、低聚糖等。以上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