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超 10 万亿元,为什么国人更爱存钱了?

央行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

从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持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资金重新流向存款。

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还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居民存款持续增加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增强居民部门抵御风险能力,但也反映出居民对未来预期转弱、消费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下一步,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稳住居民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提振居民消费和投资。

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对经济和民生的冲击,稳定企业和居民的预期。进一步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落实好前期出台的稳经济一系列政策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继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和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要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变居民消费动机不足等问题,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扩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促进居民消费转型升级。进一步落实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更好地满足居民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

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预防性储蓄意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上半年做过的存款增加超过10万亿元。增加幅度确实比较高。那么国人为什么更爱存钱了。一个是。收入可能相对高一些了。钱剩余的比较多。因此,就存起来了。另一个就是安全感降低。导致这一部分人觉得必须有一定的存款。为将来的养老做准备。因此节衣缩食也开始存钱。

通过近两年的疫情。让百姓们开始准备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以前的这几年。很多企业。有可能倒闭了。特别是一些事情。那么倒闭了以后员工就需要重新再找工作。总有一个。没有收入的期间。如果家里有一定的存款那么生活还能继续维持。家里要是没有存款的话。生活都很难维持。这给人们。敲响了一个存钱的警中。你不存一定的钱。遇到紧急情况真的是生存都很困难。

还有现在的养老。也是一个大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两个老人。将来都面临无人照顾的情况。毕竟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也正在工作的繁忙期。老人就需要人照顾。现在你就是故意个家政来照顾老人的话每个月也需要不少的钱。因此也会导致老人们。都在尽量的多存一些钱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做准备。

看病。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人虽然有医疗保险,但是医疗保险不是全部报销的。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药都不是医保药。也就是都不能报销,只能是自己承担。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存款,将来真的连治病都困难。所以也会导致一些人进行存款。为自己将来治疗疾病,做准备。而且现在的物价都在增长。各种药品的价格无形中上长了很多。前几天孩子感冒。去给孩子购买一些药品。一盒止咳糖浆。69元。里面有10支。那就相当于每一支止咳糖浆是6.9元。而且一天就需要服用三支。还有一个小儿。止咳消炎的某种药品。价格是48元。里面只有四小袋。那就意味着每一袋是12元。一天要吃三袋。又配了一只头孢类的药品。同样每一袋也是需要。十元左右。可想而知一个小孩子咳嗽的药品每天。大约需要80元左右。连续吃六天的药品。大约需要500元。可想而知治疗疾病尽快。没有存款那真的是寸步难行。因此这些东西都会导致。各个家庭节衣缩食也要有一定的存款。

第2个回答  2022-07-16

国人更加爱存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危机感增强

在疫情冲击之下,近几年的整体经济环境都不是很景气,甚至很多人都面临失业和收入锐减的问题,而且很多的厂家都接不到外贸订单了,甚至关闭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危机意识自然萌生出来,而且很多年轻人都不再进行提前消费了,也突然发现精致穷都比不上兜里有点闲钱来得底气足。

于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能不买的就不买,能节约的就节约,很多人都开始有意识进行储蓄了,为了提高自身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2.经济危机趋势,投资有风险

国际的金融市场状况也不理想,金融投资的收益都明显看不到比较好的收成,很多人都逃离了金融投资市场,而且很多人把资金撤回选择了储蓄,能够求稳就不求变动,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

3.国民生活压力变大,需要存钱

百姓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城镇居民有房贷和车贷的人群,不增加储蓄的份额,甚至都没有安全感,尤其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不愿去进行大笔的投资和消费,于是很多人把原来计划购买房产的资金,也都存入了银行。

小结:

在经济不算景气的情况下,只有国家想办法给群众增加更多的保障,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减少失业人群和倒闭的企业数量,地方政府也出台扶持政策,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人们在获得稳定收入的情况下,逐渐才会安心下来,逐渐地放开手脚,敢于进行消费。

第3个回答  2022-07-16

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超10万亿元
央行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同比多增4.7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06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513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4.83万亿元,同比多增9741亿元。
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上半年,平均每天约571亿存款涌向银行。
纵向来看,2021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7.45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8.33万亿元,2019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6.82万亿元,2018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4.26万亿元。也就是说,2022年上半年增加的住户存款创出近年同期的新高。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愿意更多存钱的人大幅变多了,而愿意更多投资的人变少了。
上半年住户存款大幅增长,还有未来储蓄意愿的提升,令小伙伴们心生疑问:为什么大家更爱存钱了?
中国人更爱存钱的背后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表示,居民存款大幅度增长、储蓄意愿增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因素。
董希淼指出,从短期因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疫情持多点散发,部分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影响,我国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基金收益明显下降,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破净”,导致居民风险偏好有所下降,部分资金重新流向存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研报中表示,2020年的经验显示,疫情会导致居民存款同比增速上升,而且存款同比增速会在较高水平上保持一段时间。
董希淼认为,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青年群体,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还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使得居民预防意识和储蓄意愿明显增强。此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持续不振,减少了住房消费支出,部分转为居民存款。

第4个回答  2022-07-16

第一,过去很穷,养成的习惯。当人们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根本攒不下多少钱,但是当有余钱了肯定就会积极攒起来。80年代以前实际上大家都很穷的,很多人有时候还吃不饱。

小时候,看到大人们是怎么藏钱的呢?床底下、鞋盒里、墙缝里、屋梁上、天棚里等等,只要能想象到的地方,似乎都能藏上钱。当时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人们也不会去跑到银行存起来。

根据1982年的国家统计年鉴的信息,刚刚建国人们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存款,50年代人们存款只有几十亿元,平均每人10元左右。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落实,人们的存款才开始快速增加。

1978年城乡存款210.6亿元,到了1981年就达到了523.7亿元。当时人们除了存款以外,没有其他的理财方式。至少定期存款还有些利息呢。到2020年12月,全国各项存款高达21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规模为93.43万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4000倍。

第二,社会保障水平不足。过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各种问题是通过国家保障的方式予以解决,但相对而言大锅饭形式严重,人们的保障水平较低。实施市场经济以后,很多东西是可以用钱买到了。因此对钱的需求,也成了人们的目标。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险建立较晚,而且不完善。从1991年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计算,至今也不过30年时间。新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不足20年,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至今社会保险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对家庭的保障。

人们在出现需要的时候没有保障,自然就需要自己攒钱应对风险。70后、80后很清楚,万一家里出了什么意外,自己再没有一点余钱怎么办?但说实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的应对意外的保障就越来越高。过去治病可能几百元,现在几十万元都不一定够的。说实话,让自己一个个体来应对这些意外保障,尤其是低概率事件,只能不停的攒钱了。

第三,人们的思维逻辑。因为记者在中部山区看到了一个放羊娃,记者在采访中产生了这样的逻辑:

你在干吗?放羊。

放羊干嘛?攒钱、结婚、娶媳妇。

娶媳妇干嘛?生孩子。

生了孩子干嘛?放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人们的消费意识水平却跟不上。大多数中国人可能空攒了一大笔财富,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花。

中年人到老年人,人们的普遍意识就是有钱就攒钱给子女买房,让子女住有所居。买完儿子的,买孙子的。随着房价逐渐的高企,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一辈子可以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过时代确实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更习惯于各种信用消费,有调查显示90后人均负债约12万元。在很多年轻人的思想里,这一辈子挣的钱,在去世时恰好花完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于是很多人在透支未来的收入。至于给子女留下多少钱、多少房子,他们还年轻,这都不在考虑范围内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