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有前途吗?只是聘用人员

如题所述

楼主,告诉你吧,编外没什么前景,编外如果没有施行同工同酬的话,待遇最低的,而且活说不定也是最多的,而且也不稳定,一旦单位不需要那么多人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合并单位,都是有裁员的风险,而且往往领导对你不满,合同期一旦到了,领导不愿意续约,是可以让你走人的,所以没有稳定性,编内就不一定,他们不管待遇怎么样?他们至少工作稳定,没犯什么大错误的话,是不会随便被开除的,就算单位在怎么改革,他们也是可以分流出去的,他们没有下岗的风险,所以你要争取考进编内的,而且编外基本有条件考编内的话,大部分都是会准备去考编内的,除非你学历不够、你家庭经济好,能支持你一辈子、年龄问题没办法参加考试,至少以上这几个条件才会考虑长期呆着,不然,有条件的话,很多都是过渡一下,要么考编内或者国企要么就找更适合岗位换地方上班,所以楼主,你如果有足够条件考编内,还是要去考,编外的话,能进去先过渡吧,别想着有什么前途,是没什么前途的,工勤编制都算编内了,他们就是混到退休基本没机会升职,更不用说编外了,说难听点,替人家跑腿或者干活的料,别想有什么前途之类的,也别想着直接转正,不行的,想转正还是要参加事业单位编内考试才行,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转正的,不行,你去网上查查看说不定很多人都在吐槽编外工的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15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没有什么前途,它是实行合同制管理的聘用人员,比临时工稍微好一点儿。
第2个回答  2020-12-25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谈不上前途,只是作为一个工作,如果在事业单位做编外人员工资待遇可以,单位也帮购买五险一金,工作也不是很忙很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前提下,做下来是可以的,毕竟现代社会谋生都不容易,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不错的。如果自己是高学历,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那就不必留在事业单位做编外人员了,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发挥自己才华和专业特长。
第3个回答  2020-05-07
前途谈不上了,无法转为在编人员的。
最好是靠着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报一下正式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否则建议多谋几个出路。
第4个回答  2019-07-14
长期以来,在庞大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群体:编外人员。他们遍布政府机关、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等单位,以科教文卫领域的事业单位中人数为最多。
在就业日益困难的现实中,编外人员挤进了那些福利优厚、社会地位高的单位,收入稳定,令人羡慕;但在单位内部,与那些生存在体制内、享受体制带来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而言,他们又相对较难获得权力资源,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员工,一些人甚至有被视为“二等公民”的感觉。
在一些单位内部,这种类似“双轨”的用工导致了同工却不同酬的状况——有的单位甚至用一份编制内员工的钱去养活三到四个编外人员。
在一些拥有正式编制的单位管理者眼中,编外人员是“外人”,没有“编内人”忠诚、可靠。
一些政府机关,在加强保密教育时,公开规定“保密要害部门的涉密岗位和保密要害部位不得使用聘用的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这一群体,因人事制度的变通性改革而诞生,而他们的命运,也将与改革的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存状态
长期以来,在庞大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群体:编外人员。他们一方面有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体面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这种“体制外”的身份,又给他们带来了难言的尴尬。
北京某部委下属事业单位人事主管告诉记者:“从待遇上看,理论上说,编内编外是完全不同的。工资标准、福利标准都执行不同的规定。这点在退休后的待遇就会更明显。而在实际上,很多单位因为工作需要,特别是混合使用不同编制人员的单位,往往把待遇搞成一样,以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但这只是单位自己的搞法,单位的政策稍微一变,可以轻易地就改变这种状况。而且,如果你想调动到另一个事业单位,你的企业编制肯定就不行了。当然,现在事业单位也搞聘用制,是签合同的。但不管怎么说,人事局管的就是事业编制的人员及他们的待遇(包括退休员工)。”
这样的情况在事业单位中比比皆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表示:现在事业单位跟企业养老金之间比较有两个不协调。第一,事业单位人员不交养老金,工作40年,将来退休怎么也有20年,工作期间不缴费,退休去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第二就是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编内”和“编外”养老金差距这么大,这也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编制实质上就是铁饭碗,是退休之后的一种保障。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正在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养老金,逐步使之与企业并轨。若能够斩断编制背后的利益关系,真正做到“同工同酬”,人们的编制情结也自然会淡化。
解决方案
加快推进现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改革可以选择以下两个方案:
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制度性的改革方案。这需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供养体制从以“养人为主”逐步变为以“养事为主”,人员规模不与“编制”挂钩,而与“事业”挂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