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共济 立己达人8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仁”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也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仁爱”意为“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共济”意为“共同渡过难关”。这种思想带有鲜明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立己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原文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成功首先要让别人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组成儒家的道德准则。
“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
如今,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存在着与经济发展增速并不匹配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贫血”“缺钙”“溃疡”;人情冷漠、亲情弱化、爱心硬化、漠视生命、漠视自然。《纲要》的颁布与此不无关系。
关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在其多篇杂文或小说中予以无情揭露,他“金刚怒目”地深入剖析过国民精神麻木、充当看客的心理,由此也可看出一些与社会关爱背道而驰的现象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天。
1985年台湾年度畅销书《丑陋的中国人》的作者柏杨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猛烈抨击了国人的“窝里斗”“不能团结”等“酱缸文化”。柏杨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中国人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丑陋的中国人》在台湾以及后来在大陆的畅销,表现出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自省”心理,但也有“偷窥”他人无关自己的阴暗心理作怪,否则,鲁迅在上世纪初期、柏杨在上世纪后期大加挞伐的社会现象也该削弱甚至消失殆尽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是今天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8
845480066,软文写作没有一定的知识功底是写不出来好文章的,我是找他写的,最前面就是扣维来的。
第2个回答  2016-03-24
一. 导语设计:
每当写作文,不少学生总是:"嘴咬钢笔杆,眼望天花板,写了老半天,才写一点点。"写作文真的如此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大家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知道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主题服务。可以说,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揣摩写作的标本,是激发想象的触媒,是征引材料的宝库。活学活用课文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方法,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呢? 在高中阶段读万卷书是不可能的,然而把自己大脑中积累的课本素材激发出来却是可能的。在历年高考作文中,许多佳作都引用、化用或巧用了课本中的材料,使作文别有洞天。
二、教学过程
现在,请大家把《名师一号》拿出来,翻看每课前的"听青春放歌"模块中的文段。这些都是高考优秀作文中的片段,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这些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为作文素材,让作文别有洞天?
(一)巧引诗文
师:现在请大家翻看第89页的《感怀秋日》,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使课本素材进入文章的?
生:根据行文需要,直接引用课本中的诗词。
教师明确:这是"巧引诗文"中的 "直引诗文"
1.直引诗文 (板书) 类似的比如:
(1)如果有人问"春天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类似的 我们还可以问"秋天是什么?然后引用诗文来具体说明。
可以说,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诗文名句在同学们的 写作实践中十分常见。比如2000高考,河南有位考生写了一篇《你想做什么》,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会背上一个旅行包,与王维一起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与他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会与李清照登上那叶诗的扁舟,在黄昏后共饮一杯酒,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与忧愁;我会与苏东坡一起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壮观景色;我会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在花园里痛饮。
师:现在请大家翻看第51页的《冷香飞上语文》,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方法使课本素材进入文章的?
生:巧妙化用课文中的诗文。
教师明确:这是"巧引诗文"中的"化用诗文"。
2.化用诗文 (板书)
师:都巧妙化用了哪些诗文呢 ? 师生共同分析后再引申
师:还是在《冷香飞上语文》中,它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大家想想它又化用了那些诗文 ?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经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冷香飞上语文》)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巧妙的化用诗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姜夔的《扬州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威尼斯》,毛泽东、杜甫、刘禹锡、陆游的诗歌等巧妙的化入自己的作文中来,让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些诗文,很有创意。又使文章显得雅致而脱俗。
(二)巧用事典
师:除了巧借诗文外,巧用事典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实在巧用事典方面,古人已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哪些运用了典故呢?
生:《永遇乐》 师:类似的用法在高考佳作中屡见不鲜。
师: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巧用事典的诗歌 ?
师生互动:比如,《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都巧借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来抒发对爱情的感慨。还有曹操的《短歌行》中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事典来表达他的爱才惜才之情。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
师:但在巧用事典上大家要注意:1.事例要概述要简洁,不能长篇大论 2.依据文章表达的需要详略得当的引用 3.要描写事例的细节和亮点,不必也全盘引用。
师:然而有时,为了论证一个主题或观点,会有几个很好地事例,这时我们不妨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其排列开来,也就是排叙。例如:
(1) 浙江一考生在《勿以好恶论断之》一文中说到:(找一学生读)
"齐桓公与管仲曾有一箭之仇,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教师点拨:排比事例能够使文章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这个例子,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如若铺展开来讲述,就很难给读者以新意。此时,我们不妨用排叙的方式,以形成强有力的论证效果。
(三)巧用文言
1.大家先来听一听这段文字,看看是否似曾相识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幸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师:跟那课相似啊?
生:苏洵的《六国论》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段文字借用了什么写成的呢?
生:模仿文言文的语言句式
师: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学生齐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2001年的一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便是化用文言语句的佳作。
2.师:现在请大家翻看第154页的《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看看文中的许多语句不就是咱们平常背的文言语句吗?
本文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作者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文中的语句都是课本中见到的,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作者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
(三)巧借人物
师:现在请大家翻看第21页的《玉碎的声音》。看看作者又时巧借什么来构思写作的。
生:巧借刘兰芝这一文学形象来写得。
师:对。这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巧借人物"法。巧借人物一般包括巧借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和巧借诗文的作者。在历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通过巧借活用李白、苏轼、陶渊明等诗人,写出了十分优秀的考场佳作。
比如:一位考生在他的《眼泪中的中国情节》一文中写道:
你看,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故国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教师点拨:小作者巧借几位流泪的诗人,表达了他那一份"眼泪中的中国情节"。另外,在咱们的上次考试作文中,很多同学就成功运用了这一"巧借人物"的方法进入文章,写出了不少的佳作。希望同学们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三.课堂练习(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化用课文素材,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话。
(学生练笔) 教师总结并补充:
(1).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念,是"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守候。
(2). 亲情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3).亲情,是木兰替父的故事;亲情,是孟母三迁的佳话;亲情,是阿炳二泉映月的旋律。
(4).亲情犹如一江剪不断的春水,流动的是游子心中永远的思念;亲情犹如一丘数不尽的细沙,沉淀的是长年堆积的牵挂;亲情犹如夜空中那颗北斗,指引的是那迷路的羔羊回家的方向
(5).亲情是雨,带走烦燥,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最伟大的,不管你快乐,沮丧,痛苦,彷徨,它永远轻轻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着你的一生。
2.化用课本一二单元的诗人诗词,续写下面文句
我从遥远《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保持着"爱而不见"俏皮和美丽;我从激情《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保持一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之心;我从悲剧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爱情坚贞…
教师总结并补充:
(1)我从刚健的建安诗中走来,曹操你依然低吟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肺腑之言。
(2)我从隐逸的田园诗中走来,陶潜你依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3)我从鼎盛的盛唐诗中走来,李白你依然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壮之言。
(4)我从婉约的宋词中走来,李清照你依然苦守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凄凉生活
(5)我从豪放的宋词中走来,苏东坡你依然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之歌。
四.对学生的作文片段进行点评后,教师再次点拨:
1、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巧引诗文、巧用事典、巧用文言、巧借人物。
2.怎样让课本素材和作文话题和二为一,相得益彰呢?
一个素材,多层面,宽角度,深挖掘,联话题。(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个话题,广搜材,速定位,巧加工,用素材。(历年高考作文中引用的素材)
这样,在我们的作文中,既可达到事例丰富,内容充实,论证有力的效果,又可实现语言优美,语意深刻的目的。同时,又显示了我们深厚的文学素养。真是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教学总结:
然而,实际上 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我们在平时作文中恰恰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的写作构筑了障碍。其实,大家若能找到课本素材与作文话题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加以巧用,那课本素材将成为作文素材的活水源头。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勤整理、深挖掘课本素材 ,在写作时能学会化用巧用课本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相信大家最终会写出令自己满意让别人欣赏的佳作。
六.布置作业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找寻课本中的相关素材,并试着用今天所学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化用和巧用这些素材连缀成文。(素材:1.史铁生2.海伦凯勒3.司马迁《报任安书》4.王勃5.李白 等)
七.板书设计
一. 巧引诗文 1.直引诗文 2.化用诗文
二. 巧用事典 1.概述 2.排叙
三. 巧用文言
四. 巧借人物 多层面 宽角度 深挖掘 联主题
素材 主题
材素用 工加巧 位定速 材搜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