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镇的镇情一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马踏镇 位于茂名市电白区东南部,是革命老区镇、山区镇和农业大镇,是古连江县遗址,从置县到撤销共历443年,历史积淀沉厚,民风淳朴。

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辖区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230条自然村,户籍人口82447人。

马踏耕地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沛,素有“电白粮仓”美称。

农业形成了水稻、花生、香芋、甜玉米、荔枝、生猪、“三鸟”等支柱产业,农机、果蔬、花木等专业合作社方兴未艾,为马踏农业迈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主要以制锁业为龙头,商贸业逐渐加强。

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岩、金矿、黄腊石等,其中花岗岩储量达10亿立方米。

马踏交通便利,乡道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县道范望线和观马线纵横交汇,广湛高速公路设有马踏出入口,此出入口连接博贺新港区的一级公路在规划中。

马踏名胜古迹多,语言复杂。

马踏,古称赤冷,传说古时有一仙人策马此地,仙马在今马踏古石村一巨石上留下脚印而得名。

该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人文景观,尤其是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三太庙、秃罗岭神洞、咸水情鱼、赤岭风云、河角水库,还有电白旧八景之一的马踏生风等。

这里重点介绍马踏八景。

为电白旧八景之一(新旧县志皆有记载),位于马踏圩边的马踏石村。

景观为一块大青石,露出地面部分长宽各丈余。

正中有一个石窝,形似马蹄印。

风生窝内,凉气袭人。

以米糠置石窝内,未几,米糠全部移到石窝上面均匀地围成一圈。

清末一秀才因之留下一名联曰:风生马踏留仙迹,水出龙图注圣经。

传说有仙人云游赤岭,登高纵目四望,为境内的青山绿水所陶醉,欣然纵马驰骋,于青石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蹄痕。

马踏圩因之而得名。

诗曰:

仙留巨石马行踪,因此命名万古同。

县志刊登居八景,于今蹄迹尚生风。

金牛岭位于马踏圩西2公里的孟姜河西岸,岭上有断崖深数丈,长100丈许。

相传为金牛出山震塌岗峦而成的深坑。

据考,此为采掘金矿的矿坑塌陷而形成的断崖。

金牛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

由于乱采滥挖,金矿资源枯竭矿坑倒塌。

相传孟姜女在孟姜河摆渡,一天,她突然高声呼叫:“金牛出来了!金牛出来了!快追呀!”工人闻声刚拥出矿洞,忽然,“轰隆”一声巨响,半边岭塌陷了下去,把那些来不及跑出的凶残的监工和贪赃的钦差埋葬在矿洞里。

现还有个体户的上10台采掘机在金牛岭采金,1台机每天产金30——50克,运气好的每天可采到数百克。

全盛时的九十年代初,投入运作的采金机近100台。

位于马踏圩北3公里的咸水村附近的龙湾河边,湖面近10亩,深丈许。

湖四周皆淡水,惟此湖水咸。

湖中的鱼、虾、贝、藻皆海洋生物,颇有科研价值。

距咸水湖数丈,有一眼温泉,水温达70℃,村民常于此宰杀鸡鸭或沤薯叶等猪食。

“咸水晴鱼”为电白旧八景之一,新旧县志皆有记载。

惜乎近年村民垦荒,部分已淤塞,而鱼虾和贝类还可见,藻类长得茂盛。

值得庆幸的是:2005年3月份是处经台湾专家考察认定,本咸水湖乃是世界罕有的“咸水温泉”

开发价值不可估量。

本项目即将立项招商!!! 潮乌神洞位于马踏圩东北3公里的潮乌岭上。

洞口狭窄,须匍匐而行方能进入内洞。

内洞深邃、曲折、有流水。

据说民国后期有人进洞,斗折蛇行,历两个时辰,隐约听闻洞顶有汽车喇叭声、市尘声和潮声,估摸已到儒洞圩附近,连忙往回走。

待到出洞,带备的电池和蜡烛已用尽。

传说洞中出了兄弟三个神将,分别于党村、马踏圩、长山一带安民护境。

后人立庙奉祀,是为大王庙、二王庙、三王庙。

潮乌神洞旧时为电白一景,《电白县志》有记载。

马踏几大姓氏之源流:

许氏

于电白区排第十三位,为马踏镇第一大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2%。

发祥地源于江西省莲花塘。

十一世兄弟五人先后迁来广东省。

许万一迁揭阳县;许万二迁电白县禄岳下村;许万三迁阳江县;许万四迁电化县海头村;许万五迁琼州文昌县。

许万二为禄岳许氏始祖,迄今已历廿七世,700多年。

通海话。

禄岳许氏,后分支大榜乡。

许氏后裔任到处级(或相当副处级、副教授)以上者有:

许泽清,大学文化,历任 *** 某部上校处长、工程师等职务。

许达生,大学文化,历任 *** 秘书、广州造纸厂厂长等职务。

许植,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电白一中校长。

许有汉,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马踏中学校长。

许玉堤,深圳市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此外,许宝光、许同、许惠黎、许达传、许我能为革命老干部(离休干部)

以上诸人,皆禄岳山下村人。

蔡氏

为电白县第九大姓、马踏镇第二大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0%。

《电白县志》载:蔡氏之先祖出于周文王,其始祖蔡叔度,是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被封于今河南省蔡县(上蔡),号“蔡叔”。

后周公复封其子胡于蔡国,子孙后裔遂以蔡为姓。

宋景炎年间(1276-1278),福建省莆田人,琼州太守蔡秋俸满回里,,卜居庄垌颖,后分居大登坡、石头袋、咸水、马踏各处。

蔡秋涧是为电白蔡氏始祖(葬白花岭),迄今已蕃衍至廿八代,历700多年,后裔遍布省内以及广西省北流、博白等县市。

县内则以林头人数量最众。

清雍正年间,蔡氏十三世廪生蔡海光从庄垌迁马踏乡咸水村;蔡连生迁新屋塘,分居海铺、塘尾各村;蔡世簪迁弯塘、竹因歌、各村。

通海活。

相传咸水村蔡氏巨富,建有寨墙、寨河,门楼,仿皇城建筑。

其后裔与李氏争讼,李氏以“私造皇城、毁拆皇桥、私包尼姑、、殴辱师长”诉至省按察司。

蔡氏虽然事先得到密报连夜拆毁“皇城”,却因此而败落。

咸水村蔡守朴父子皆中举人,下山村旁有“父子连科墓”遗址。

马踏圩内建有祠堂(马踏小学旧地址)。

蔡氏现代名人(副处级或相当副处级以上)有:

蔡兆明,长山村人,历任中石化某公司副董事长。

总经理等职务,系中国某协会理事,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历任 *** 某部处长,电白县技术监督局长等职务,正处级。

蔡润民,长山村人,中学高级教师。

蔡炳超,长山村人,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任职山姆公司(美国)。

蔡成雄,坡田村人,广州市一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此外,老干(离休干部)有蔡德明、蔡景清、蔡景云、蔡景文、蔡良田诸人;革命烈士有蔡胜昆、蔡景祥兄弟。

黄氏

为电白县第四大姓、马踏镇第三大姓。

《电白县志》载引述《姓篡》所载:颛顼帝六代孙陆终之子于周武王时受封于黄国。

后黄国为楚灭,子孙四散,遂以黄为姓。

宋咸淳年间(1265—1274),福建省闽县人、高州巡检黄十九卸任后家于电白县庄垌乡。

后分居山兜、珊塘、祥垌各村,迄今为止已历730多年。

黄氏族谱记载:忠烈候黄十九,祖籍福建莆田,为闽县巡抚司徒十三使之后,宋景宗年间任都巡寨主。

自黄十九卜居庄垌村,后裔迁至马踏镇各村,其最大村坐落在大发坡村,经二十三世祖父黄景琳之努力,续写了《黄氏族谱》至今。

迄今后羿已繁衍二十七、八世,至今历700多年,通海活。

按:十九于庄垌截击元兵,为救逃亡中之宋君臣而殉难,宋昌帝追封其为忠烈候,葬庄山北麓,立庙祭祀,是为电白黄氏始祖。

黄十九墓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九世寿迁马踏乡祥垌村;十五世诗赞迁石笛村,后大发坡各村。

九世黄鉴家居马踏乡桥头坑村,明岁贡,任湖广德安府云梦县知县。

十四世黄凤腾,居桥头坑村,明天启恩贡,甲午科副榜,历任浙江省平湖县丞、南京留守司经历等职务。

廿二世黄运光,又名太初,家居龙湾村,由附贡训导,钦赐光绪癸卯举人,民国初元,任电白县长。

现代黄氏名人黄德明、龙湾人,全国人大代表,汉山锁业集团总经理,电白县二轻局副局长。

杨氏

为电白县第三大姓、马踏镇第四大姓。

《电白县志》引述《姓篡》所载:杨姓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子孙。

周武王的孙子姬燮文为晋侯,其子伯侨封于杨,子孙遂以杨为姓。

唐末中原大乱,杨氏南渡福建,定居漳州。

《电白区乡土志》载:宋绍兴年间,杨仁寿自闽迁粤,定居潮潮州。

绍绍熙年间(1190—1194),仁寿子杨昌爵自潮洲迁电白县爵山村,后分居蛋埠、河垌、石笏各村。

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始祖杨仁寿于南宋绍兴年间由闽入粤,居潮洲。

仁寿子杨昌爵于南宋光宗年间由潮洲迁电白县爵山村,迄今已历800多年。

十二世纪杨元俊由爵山牌坡迁马踏石笏村,迄今已蕃衍至二十八世。

十八世杨元俊由爵山迁马踏乡长山村,迄今已繁衍至三十二世。

马踏镇之杨氏先后分居右笏、马踏圩、土地水、彭村、蟹地、茸草、上姚村、凤门、下河、伍捻根、蛟潭、田心、郭中国、高车、双花坡、坡仔、耽囚、禄岳、黄坡仔、白土、圆坡仔、合水坡、面前坡、后巷各村,通海话。

廿二世杨瑞芬,长山村人,历任新中国电白县第一任县长,湛江专区水产局长等职务。

杨日辉,马踏圩人,历任茂石化技术处长、工程师等职。

杨应增,珊瑚村人,先后于外交部、经贸部任职。

杨荣光,第八届广东省人大代表。

杨保隆,长山村人,区政协委员、区建总公司项目经理。

杨 礼,长山村人,某建筑工程公司经理。

此外,离退休老干部有杨瑞珍、杨德、杨壮伍等人。

梁氏

分别为电白区、马踏镇第五大姓。

《电白县志》载:梁姓为黄帝嬴姓之后。

周平王时,秦仲子康被封于夏阳梁山,伯爵。

春秋时为秦所灭,其子孙遂以梁为姓。

梁氏迁居电白区的有三支。

二支于宋时先后迁电白县墨院村和乌石村;一支于明朝迁电白县小良村。

王氏

于电白区排第十一位,为马踏镇第六大姓。

《电白县志》载:王姓的溯源复杂,以“周文王”之后较为正宗。

福建闽县人王昊如于宋咸淳初中进士之后四年(1268年)出任电白知县,后卜居保宁乡双村仔村至五世王万选携家自电城迁居霞洞。

本镇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明清时期只有私塾,教授四书五经。

民国初年,有私塾50间左右,新办了马踏、禄岳两所小学堂。

解放后,各边远山区相继办了小学,还创办了中学3所。

1995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2000年,全镇有幼儿园3所。

全日制小学24所,255班,在校学生7189人;中学3所44班,学生2878人。

有小学教师379人;中学教师126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0人。

九十年代,全镇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全盛时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评为市、区的“教育窗口镇”。

2000年,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7.6%,残疾人入学率100%。

全镇青壮年总人口21463人,其中非文盲人数21398人,非文盲率99.7%。

全镇文盲、半文盲人数64人,占青壮年人数的0.3%。

基层单位扫盲验收合格1882人,合格率97.4%;自然村验收253个,合格率100%。

自清代中叶到清末,全镇有举人4名,副榜2名,秀才11名。

其中有凤门杨姓举人1名;龙湾黄姓举人1名;下山蔡姓举人2名。

禄岳许汝岸、许汝甫兄弟为光绪年间副榜。

龙湾举人黄太初,光绪年间中举。

下山举人蔡氏,乃父子连科,皆为光绪年间中举。

民国年间,全镇仅有8名大学生。

黄履端(现名黄东)为黄太初之孙,系本镇第一个大学生。

本校位于赤岭东麓,距马踏圩半公里,创办于1958年秋季。

是年9月,经省文教厅备案批准,电白县文教局统一招收初一新生160人,附设于马踏中心小学内。

翌年,搬迁至现止,按全县序列名为“电白县第九中学”,后更名为“电白县马踏中学”。

1967——1981年设高中,为完全中学。

学制四年,初、高中各两年。

此后,停办高中。

恢复六年制(初中三年)。

2000年,全校有初中24班,在校学生1407年,教职工73人。

历任校长为钟丽娟(负责人)、赖朝蕃、黄雄才、张继贤、杨成美、许有汉等。

马踏中学从创办到1995年,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9000多人。

海话(城话):流行于马踏圩、长山、下山、禄岳、上村、石笏、凤门、下河、龙湾、莲河、松塘、白土等地。

通用海话的50000多人。

涯话(涯,原字为亻厓,意思为吾、我,第一人称;涯话,即客家话):流行于联群、河角、石桥、吉菜、黄羌等地,通用的约6000人。

白语(属于粤语):又叫咸水白。

流行于石古湾、天星、黄羌等地,使用的约3000人。

近年70%以上的人口能用或改用广州话(属粤语)。

江语(阳江话):属粤语系,流行于土地、龙湾、店子坡、邱屋村等地,使用的约3000人。

闽语(又叫福建话):仅流行于坡田村。

旧时正话:秀田的石桥子村、西河村、石古湾的鸭塘湖村、青麻园等村通用。

注:《电白县志》载:马踏讲海话的33149人;涯话的12420人;粤语的1725人;江语的2967人;旧时正话的17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