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第三代无线多媒体数字平台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从2015年起,也就是在第一台数字助听器问世的20年后,我们看到互联网、移动医疗技术、智能手机、大、认知计算、地理定位以及众多的创新技术对助听器技术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曾撰文试图描写这种变化的特征“听力行业的产业疆界在模糊化、边缘化和淡化,助听器、辅听产品、听力检测设备等更像是仅仅贴上了‘助听标签’的大众通用产品,这种趋势的最大好处是助听器不再是残疾人器械了。新技术的发展是支撑这种变化的核心动力。”正是助听器的产业疆界的变化,给学者留下足够的学术空间来对当今助听器重新定位。笔者首次提出助听器3.0的概念,希望归纳、分析和预测这种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否准确和合适值得推敲和商榷,但学界应该看到从2015年起,助听器行业呈现的巨大变化迫使我们必须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和评价。
助听器3.0有许多特点,笔者认为最突出有三点。第一是助听器和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互联,让听力患者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畅通,助听器不仅是聆听言语的器械,也是欣赏音乐和自然有声世界的工具。其中可听式设备的快速发展值得关注。这些以助听为目的的新型器械依赖于智能手机平台,既有各种以听为主的应用型app,也有和听力康复关联的设备;围绕人类聆听的多种生理功能和与其相关的各个解剖结构部位,也是可听式设备发展焦点,比如采用传统气导传声功能但是形态不同的助听器和骨导传助听器多达数十种,从基于牙齿的嘴内助听器到依附头骨的头绷助听器,从耳夹腔的耳内助听器到植入到鼓膜的助听器。
助听器3.0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助听器生态链。从电子声学特点看,智能助听技术拥有和传统助听器一样的电声学性能,如果单从患者个人感受分析,二者差别并不是非常大。而智能手机的其他各种听力自测功能,能很快发现患者的听力问题,远比到听力诊所去检查听力更方便和快速。这种自测功能加上自评效果,成为带动患者积极寻求解决耳聋方案的重要推手,过去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时间,如今会大大缩短。智能手机关联的这种漏斗效应,大大改善了听力损失患者对于使用助听器的态度:戴助听器逐渐成为一种被公众接受的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推荐;听力“被康复”转变成主动的“求康复”。这种由此带来的态度转变将提高助听器使用的满意度。 2015年发布的MT9大规模助听器市场结果可以佐证上面的分析:美国助听器使用者的满意度从2008年的74%上升到今年的81%。我们知道任何产品的满意度达到70%后,基本上属于所谓的主流消费产品,而被社会广为接受,满意度能上升到80%以上的康复产品为数不多。代表助听器3.0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助听器渗透率(penetration)或是使用率(usage),前者表明市场的规模,后者则代表人群的使用人数。MT9结果显示2015年助听器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2%,换言之,三分之一的听力损失患者开始使用助听器,和2008年的24.8%相比,5.4%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聋校教学,要知道从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间,助听器的渗透率仅仅提高0.5%左右。
从的产品看,98%使用深耳道助听器的患者感到满意,而耳内式助听器满意度虽然下降,也有78%。在本次调研中,助听器的价值和质量是影响助听器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助听器功能的加强技术,比如无线技术等。这些因素恰恰都是助听器3.0时期的重要成果。
助听器3.0的第二特点是基于大和互联网无线技术的助听器在采用认知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智能化高度:根据听力损失患者的民族和文化特征,采用基于不同语言的语音识别和处理技术,助听器正在向智能沟通器械转变,正在实现从听得见,到听得清楚,再到听得懂和听得舒服。对国人而言,无论是使用了中文语音的助听器,还是开发出基于中文语音的验配软件,或是设计出符合中文习惯的信号处理算法,都将成为助听器3.0的最大技术亮点。
助听器3.0版的智能化处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如何有效根据不同需求尽量为听力损失患者恢复自然声音的感知。我们知道提高助听器功效的关键之一是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人耳的自然听觉功能,确保对自然声音细致入微的觉察,达到有效的听力补偿,即利用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补偿因听力障碍而失去的对自然声音的感受,让患者配戴助听器后,重新感受声音的真实、自然和舒适,在提高可懂度基础上,加强言语的理解度。
除了将降噪、方向性、声反馈处理等技术用于解决室内混响干扰,使用专门的风噪声管理系统减少气候影响外,助听器工程师开始在数字助听器的数模技术中去寻求。我们知道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的采样频率决定了放大声音的频率范围。传统数字助听器采样频率为16kHz,所覆盖和处理的声音频率一般为8kHz,这样超过8kHz以上的自然声音因此丢失,要达到自然聆听效果,采样频率必须扩大。在助听器3.0时期,助听器常识,已有模数转换器的采样频率可达到33kHz,很容易覆盖到16.5kHz声音,是原来声音频率的一倍。同时采用多个不同的模数转换器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比如有助听器采用4个不同的模数转换器,除了具有不同采样频率的优势外,还可根据具体数字技术处理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处理,比如将部分模数转换器用于声音放大,部分用于电感线圈(T-coil)和直接音频输入(direct audio input,DAI)等, 这样在常规聆听模式,或者打电话,或者听音乐时,听起来都更加清晰和自然。
助听器3.0版的第三个特征是验配技术的改善,从单一的公式配方法到患者实际应用的调试,增益训练和学习是这个时期一个典型的技术体现。在1.0时代,助听器的增益是由简单的算术公式来决定,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所谓二分之一法,该法由博格首先提出,他认为放大的声音应接近日常对话的平均声强;并且,低频放大因其掩藏效果,应略为减少,更多的放大应针对被损坏的频率区域。增益的多少取决于纯音听阈损失的多少,一般说,是纯音听力阈值的一半,即对于50dB听力损失的患者来说,起码需要25dB增益;另外,再加上10dB作为预备增益。其总和便是该患者所需要的增益。将患者听力损失级减去一半成为该患者所需的助听器增益。这种增益计算并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导致过度放大。
在2.0时代,患者助听器所需的增益是由不同助听器配方根据患者听力损失特点来决定,虽然在增益的计算方面,这些经过临床验证的方法考虑到患者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特点、生活方式等,同时也充分考虑到非线性助听器的技术性能,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基本需求,但是这些方法基本是属于在实验室的静态验配,很难满足患者所处的随机性的环境因素和千变万化的交流需求。
随着数字助听器的广泛使用,压缩技术已经成为助听器的核心,聋人心理,因此现在使用更多的是非线性助听器配方方法:不同的声输出提供不同的增益频响曲线。这一特点往往可通过输入输出曲线清晰地显示出来。非线性配方法的基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人的响度增长,换言之,听障患者配戴助听器后的响度增长特点应该接近正常人,这要求不仅仅患者的响度接近正常,而且频率与频率间的响度增长也应接近正常人特点。配方法必须考虑每一患者所需的跨频、压缩比、压缩阈、针对单通道或多通道的低输入增益和前输入增益等。
而在3.0时代,助听器可根据患者的实际使用结果,比如调试音量或者变换不同场景的记忆程序,对于配方给予的增益进行不断的培训调试,最好达到患者所需要的增益。早在2008年便有研究显示,其实患者实际使用的增益往往低于根据配方法计算的增益,大约在6dB左右。最佳的可用增益最终会影响患者听到的声音质量,正因为3.0技术的采用,正如前面所述,我们才看到助听器的满意度的提升,尤其对于助听器的质量有很大的肯定。
助听器3.0时代的本质是技术跨界和融合式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助听器将从听障者的专用康复器械领域跨入到听力正常人使用的交流工具中去。这个趋势始于10年前,从助听器和无线辅听设备之间的结合开始,但是只有在与其他交流工具的软、硬件技术无缝嫁接,只有在无线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全面兼容使用之后,才能全面普及而成为大众产品,不仅为听障患者所用,还能被健听人群所用,前者以弥补因生理损伤引起的听觉失调,后者则是以优化正常人聆听能力,满足多样化的交流需求,比如如何在混响环境聆听、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环境里聆听等。
最后还需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助听器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式、理念和需求也是助听器3.0必须充分考虑的,当期各种跨界的助听器外形,比如耳道式扬声器助听器外壳,加上五彩缤纷的色彩,会改变人们对助听器作为一个大众产品的美学认识,传统耳背机的米色外壳和深耳道助听器蓝、红二色也被智能手机的多色所改变,比如听障患者可根据自己智能手机的颜色来选择助听器的色彩等。在这个时期,我们希望使用助听器不再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而是通过有效听觉来感受生活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0
目前的助听器都是数字化的,不是以前的模拟的,技术是在不断的改善。
第2个回答  2018-10-25
新的平台新的智能提升技术,处理速度也变快了。
第3个回答  2018-10-27
就是新的平台,建议去验配中心去体验
第4个回答  2018-03-02
就是新的平台,建议去验配中心去体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