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一)

如题所述

中国古建筑的木作艺术犹如一部丰富多彩的典籍,每一种构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让我们一起探索这精妙的木作篇章,从地栿到屋顶,每一细节都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与美学。

首先,地栿,这看似简单的横梁,实则连接着柱脚,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有时它还是门槛或栏杆下部的巧妙装饰。紧接着,梭柱以其独特的设计,宋代时被称为梭柱,顶部收束与斗底相接,形成了一种结构美感。

都柱,作为厅堂的中央支柱,早在汉代就享有“都柱”的尊称,它不仅是承重的关键,更是空间布局的焦点。不同的朝代,对屋宇正身木构架有着各自的称谓,如草架、梁架、贴式,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技艺的精进。

宋营造法式的草架结构分类规则,清晰地阐述了古代工匠对木结构的精细划分,而江南房屋的梁柱构造如贴、正贴、边贴,展现了地方特色的工艺特点。四界大梁,位于内四界的梁,更是承上启下,承载着建筑的平衡与稳定。

屋顶的承重系统同样引人入胜,槫、檩、桁这些构件在宋代被称为槫,清代则有不同称谓,如脊槫、金桁、正心桁和挑檐桁,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位置。梁与椽,不仅是屋面的载体,还有脑椽、花架椽、檐椽等多种分类,其中飞椽和飞子更是宋代建筑中的创新设计,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

木构件的装饰艺术也不容忽视,如飞椽的方形之美,椽椀的稳固作用,以及卷杀带来的曲线美感。额枋与阑额,作为柱头的承重构件,宋代称阑额,清代则细化为大额枋和小额枋,每一道都蕴含匠心。

内额和檐枋,连接着檐柱与主体,霸王拳箍头则通过装饰强化了梁枋的结构力学。普拍枋、平板枋、斗盘枋等,连接柱与斗栱,既承重又装饰,展现出古建木作的巧妙融合。

雀替与绰幕,原是承重结构,后来发展为富有装饰性的元素,形式多样,如花牙子和插角。牛腿和雀替虽功能相似,但造型各异,它们在江南民居中各自绽放独特的韵味。

斗栱作为承重与挑檐的双重角色,其装饰性与等级标识意义深远。宋代《营造法式》以铺作数描述其繁复,如“七铺作双杪双下昂”,而斗栱的样式与功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明清建筑常饰以雕花,如华栱、翘头,斗栱的尺寸与结构规则也有严格的规定。

深入了解古建木作,就像翻开一部历史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让我们继续探寻更多精巧的木作艺术,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