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主要内容50字

如题所述

1. 本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凸显了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智谋过人和顾全大局、注重团结的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2. “将相和”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具体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故事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3. “完璧归赵”中的“璧”指的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着不平凡的来历。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捡到一块美玉,献给了楚厉王。经过专家鉴定后,被认为是石头,卞和因此被砍掉了左脚。后来,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将玉璞献给武王,结果同样被认为是石头,卞和又被砍掉了右脚。直到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下痛哭,感动了文王,派人询问后,卞和才得以将宝玉加工成珍稀的“和氏璧”。由于“和氏璧”的珍贵及其不平凡的来历,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这块宝玉。
4.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期被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下大功。长平之战时,他坚守阵地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导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成功战胜燕军。赵悼襄王时期,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后又在楚国任将,直至老死。
5.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最终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最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这一故事传为美谈。
6. 蔺相如死后,葬于今辉县市区西北约15公里的侯兆川。他的精神可敬,其墓位于风景优美的辉县市西北山区十八盘的侯兆川,如能得到保护开发,定能招来不少游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