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僧人为何穿黑袍?

如题所述

1. 佛教对僧侣服装颜色的规定主要有两条。一是禁止使用鲜艳或纯色,二是新衣上必须有其他颜色点缀,以打破色彩的单调,这种做法称为“坏色”或“点净”,旨在避免僧侣对穿着的过分追求。
2. 尽管避免了使用鲜艳和纯色,僧侣服装的颜色选择仍然很多。在佛教早期,僧侣多选择赤色作为服装颜色,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汉朝时期,僧侣被称为“披赤衣”。
3. 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僧侣觉得三衣不足以保暖,因此在中国,僧侣在袈裟之下还会穿着一种基于古代俗人服装稍作修改的常服。常服的颜色在明代有皇帝的规定,修禅僧侣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侣为蓝色,律宗僧侣为黑色。
4. 清代以后,官方没有再对僧侣常服的颜色作规定,但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律宗后,一般僧侣常服多变为黄色。
5. 三国时期,僧侣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响,逐渐倾向于缁色(接近黑色但带有赤意),因此那时开始将僧侣称为“缁衣”或“缁流”。
6. 唐朝时,武后按照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穿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因此在唐宋时代,获得紫色袈裟成为一种荣誉。同时,赤色也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
7. 唐宋以后,僧侣服装颜色的自由度增加。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度。佛教分为禅、讲、教三类,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颜色:禅僧穿茶褐色常服、青色腰带和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常服、绿色腰带和浅红色袈裟;教僧穿黑色常服、黑色腰带和浅红色袈裟。
8. 僧侣的袈裟原本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作方式固定,但对颜色的要求并不严格,主要强调质料的朴素。
9. 在后世,袈裟的样式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日本,袈裟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五条袈裟、小五条、种子袈裟等。
10. 金襕衣相传是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赠予佛陀的,但在诸多律典中并未出现。这种衣物的故事在《中阿含经》和《贤愚经》中有所记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