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创作背景

如题所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使作家们重新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看来,有文学来为改革推波助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于是,在伤痕文学之后,几乎在反思文学走向高潮的同时,描写经济体制改革的作品不断涌现,这类作品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在正面塑造时代英雄、鼓舞民众信心的同时,作家们在作品中对因历史因袭和现实问题而存在的种种弊端予以及时、尖锐的揭露和辛辣的批评,从社会弊病和缺失中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社会秩序。谌容于八十年代之初发表的《人到中年》,就是注重从正面揭示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原因,表出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谌容在《奔向未来》一文中曾表示她要“把人间的悲喜剧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探索决定人物命运的历史渊源,写出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当1980年以前的大量作品还在回顾历史“反思”“伤痕”的时候,谌容却注意到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但是由于存在知识分子断代问题,中年知识分子不得不承受几代人的工作压力。而就在他们为祖国发展呕心沥血时,政治地位、生活状况却迟迟得不到改善。这一社会问题激起了谌容的创作欲,《人到中年》应运而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