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在古汉语里怎么说

如题所述

而立之年,古语云“三十而立”,此言男子三十岁应当自立,有所成就。四十不惑,年至四十,经历丰富,对人生有所把握,不再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岁之人,深知天意,明白命运,顺应天命。
古代对年龄的称呼,多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生理特征。例如,婴儿,因需抱在胸前哺乳而得名。七岁儿童,正值换牙期,故有“悼”或“龆龀”之称。十五岁少年,古代称之为“童”,因山无草木曰童,暗喻少年时期。
年龄称谓“而立”、“不惑”、“知命”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些称谓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古人还有以干支纪年的习惯,每六十年为一轮,因此有“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诗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之句,故七十岁又有“古稀之年”之称。
除了这些,还有“襁褓”、“孩提”、“始龀”、“总角”、“垂髻”、“黄口”、“幼学”、“舞勺”、“志学”、“舞象”、“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古稀”、“杖朝”、“耄耋”、“期颐”等年龄称谓,这些都是古代对不同年龄段人的称呼,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