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体制内收入低的说法?

如题所述

制度内吃财政的收入以前确实不高,以前主要靠单位领导想办法创收,譬如管理和执法部门的罚款,部分单位闲置房屋的出租之类的。所以有的单位领导创收多,大家分的多,创收少就分的少了。创收多的单位,还要看领导。有的领导吃独食,汤都不想分出去。有的领导做事体面,大家都能喝到汤。毕竟创收多领导大方的单位离普通人还是挺远的,日常接触的公务员可能会觉得收入一般。

现在不太清楚了,据说是透明合法吃财政的收入多了,单位自己搞的创收少了甚至基本没有,收支两条线,收入上缴以后会按比例返还,但返还的金额取决于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目标不仅仅是收入这一项。原来的肥缺创收多分的多,现在创收多但是能不能多分,要看整体考评。收入主要取决于单位全年工作目标的完成,具体到个人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长珠三角和中西部财政收入不一样,省会和地市县又不一样。所以长珠三角财政收入丰厚的地区的公务员收入看似很高,其实是当地主流薪资水平附近。县城里看似一个月就大几千,一年不到10万,在当地绝对是中高收入。

宏观上看公务员收入来源于财政,因此在分税制后,省以下的地区财政收入相对紧张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公务员收入确实不高。可是房价起飞以后地方依靠卖地财政收入大增,公务员收入也普遍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5
这类问题看多了,严重怀疑,都是利益相关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提问的。算是一个小小的技巧吧,先用一个反常识的问题来引发吃瓜群众的“愤慨”,“愤慨”可以带来表达欲,表达欲就是人气,这类问题并不限于。
1、为什么年轻人瞧不上公务员?
2、为什么大学生瞧不上体制内?
3、为什么都说公务员穷?
4、为什么都说体制呢没前景?
5、公务员收入那么低,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考?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喜欢刻意说低收入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文化习惯。
三十年前,体制内只有工资概念,按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档级,定岗定编定档定资的,比如,三级72元、四级87元、五级96元,等等,在一个档级上的人,大家工资都差不多的。所以,体制内的人习惯了把工资当作收入。
后来,企业进行市场化薪酬机制改革,开始有了绩效奖金,再后来,把津贴、补贴、福利等东西也实行了福利货币化,月收入乱七八糟地组合起来显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但是,在体制内,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职级工资、考勤工资、绩效工资以及工资里发放的提租补贴、野外津贴、工龄津贴等等,单位之间都各不一样,员工个人之间也不一样。以前,大家觉得工资都差不多,现在变化大了,除了岗位工资的部分,都习惯地认为“浮动的部分”不能算工资。
久而久之,大家就养成了文化习惯。你问体制内人收入多少,他们一般只回答工资部分,甚至只说岗位工资(基本工资)那部分,一般不说津贴、福利和奖金那些附加的部分。在他们习惯思维里,只有岗位工资(固定的部分)才是工资性收入,一切变动的部分,都不算工资,写在工资条上也不算。
【二】低调风格。
体制内,如果你这家单位效益好、福利好、收入高,领导一定大会小会强调,要低调低调,有些钱是自己单位的特殊渠道,不要让别的单位知道,不要被别人攀比。让别人眼红,告到上头,上头一生气就给咱们取消了,大家都倒霉。
所以,体制内的人刻意把收入说低,防止招惹是非、招人眼红、招人嫉恨。别人眼红,就可能给上头写信,上头为了平抑单位之间的不平衡,就可能把你这个单位的不合理的福利收入砍掉。
【三】公交车效应。
体制内(公务、事业、央企、国企)是围城吗?其实,不完全是。如果是围城,为什么没有几个人真正跳出来?都是说说而已。因为他们知道,围城里的性价比高,他们跳出来,混得还不如围城里呢。
所以,体制内的人刻意说低自己的收入,尤其是说低福利待遇和隐形收入,除了低调之外,还有一种公交车效应心态,不能说的太好,别人都进来,公交车上就拥挤了,优越感就会被相对剥夺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2-15
这是谣言 说公司会有体制内收入低的说法,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有些公司收入高才不会体质内收入低呢。
第3个回答  2022-12-15
体质那我就是正式工 。体制外就是临时工。你的意思是正式工的工资。比临时工少。这纯粹是胡扯狗油。
第4个回答  2022-12-15
到手的现金少,但是社保公积金按照工资缴纳、扣款,体制内实际为员工支付高,对应工资扣款金额高。体制内到手3000扣缴了2000社保,2000公积金,相比于体制外7000工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