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day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日记大楼累计226

我是个积极的人,我是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我是个阳光的人,我要做太阳!

哥哥:四岁半(幼儿园中班)

弟弟:快三岁(幼儿园小班)

[每天坚持做好三件事]

一、坚持听早课,每天补充正能量,放大格局,转变思维方式,打开善眼;

二、坚持读经典,平和自己的心态,用经典的智慧和美浸润身心;

三、坚持写日志,通过写日志及时总结收获,加强内修,做到心善、语善、行为善。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所谓培养好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

教育分享:

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去发现自我。思考我是谁,我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

我们的教育感觉不是在鼓励每个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一个独特的自我,逃向一个平均的他者。从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是这样一个逃避的过程。

教育系统鼓励每个人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寻找自己的亮点,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充满创造力的。

认识自我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失败就是认识自我的一个必经之路。

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这是我的使命感。

每个人各美其美,这个社会一定是充满生机的。

与您分享:

每天在每一件小事上不断改善的人,在每一件细节,每一个工作中认真地对待、持续地改善,你才有可能成为跟别人完全不同的人。

生活点滴:

听早课,读经典,完成日记。

每天坚持群学习,坚持目标,做与目标相关的事。把纠正的时间都用来做正事。

每天的学习让我感到充实,自从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开始,我对于儿童教育也是特别感兴趣。经常会去听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育儿讲座。在一次次的学习和熏陶中,育儿的目标和方向也一次比一次明确。再也不会一窝蜂的跟风教育,能分辨什么是对孩子重要和有帮助的教育。

孩子没在家,基本我都会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孩子们回来,就要放下手里的工作,安心地陪伴孩子。

两个孩子回来后,我提前给他们蒸了馒头。孩子一回来,就有热乎乎的馒头吃。于冬天而言,食物是非常重要的。冬天虽然活动不多,但体能消耗也快。食物不仅能充饥,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获得温度。吃饱了人才会觉得更暖和。

家是身心安顿的地方

在抚养两个孩子的过程中,在与孩子一点一点地相处中。我慢慢意识到,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的意义。家应该是孩子感到放松的地方,家也应该是孩子身心安顿的地方。

一个孩子在家里能找到身心安顿的感觉,这个孩子对家一定是有感情的。在他的童年时代,他是将自己所有的感情欢乐泪水都是存放在这个家里的。家是孩子所有感情的寄托。不论他是否长大,家庭的温暖都是这个孩子一生的磐石基础。所以,让孩子回到家,能感到身心安顿。这样的孩子就是长大了也一定是孝顺懂事的孩子。

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每个父母都想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能将孩子培养得非常优秀。也许曾经的我,也会抱有这样的想法。而如今我不会再以优秀来定义我的孩子。我更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动态。我希望孩子做每件事都是依心而行,始终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也不想把我所谓觉得好的东西,强加让孩子去学习。

在抚养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反而悟到,学习不应该是一件太着急的事。学习是一生的事,不应该急功近利,在孩子童年和幼年就灌输给孩子太多的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去培养孩子内在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向往。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是缺乏热情的,即使学了十八般武艺,他也仍然是找不到方向的。人应该是先有方向,然后再有学习动力。而不是一谓的学,茫然的学习,而不知方向在何处。

在现今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很多父母都会忽略孩子的身心。对孩子各种规划和学习计划。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孩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是真的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是仅仅因为家长的安排才要去学。有些父母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玩乐时间还有休息时间,让孩子把所有时间投入到学习这件事里。有时,我就想,这么多的学习,孩子回到家真的有放松和身心安顿感觉。一个人若身心都不能安顿,在小小的年纪就要承受这种学习压力,请问这样的人生有意思吗?一个孩子真正的学习,我认为是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和好奇去寻找答案,这样的人生才不是被捆绑的人生。这才是孩子真正获得自主人生的途径。

家应该是孩子感到放松的地方,是孩子身心安顿的地方。而不是整天要承受父母的各种压力和唠叨以及父母对于自己的各种控制和建议。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控制得越多,这孩子这一生必然活得越不自主。哪怕在离开父母后,仍然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不敢选择自己想做的路。

爸爸妈妈认为的教育就是什么好,我就得让孩子学什么。而很少去关注,这个东西是孩子需要的吗?我的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他好奇的是什么。我如何带着他去寻找他感到好奇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跟孩子一起探索,帮助他一起找答案。人生不是一股脑的填充知识,而是遇到问题,我们有思考,带着这样的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自我的过程。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无限的填充知识。真正的探索过程,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才是正确的学习过程,不是填充,不论有需求没需求,一谓的过量的去填充。也许适当的填充也还没什么伤害,但在孩子生命的起初就是填充知识,而不是教孩子去思考,去探索,这在一开始对孩子而言就是错误地开始。错误地开始也必然导致最后错误地结果。生命应该是主动吸收,不是被动接纳。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晚上,早早的就给两孩子洗好澡。让他们自己在床上玩。哥哥在玩他的环保车,小宝在床上蹦蹦跳。哥哥用螺丝刀把环保车上的螺丝全部拧下来,然后打算重新装上去。

妈妈在洗澡,哥哥问妈妈,自己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来装这辆车,不按之前本来的样子去安装。妈妈说可以,你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想装成什么样都可以。哥哥问妈妈,为什么可以这样?妈妈说,你不一定要装成一样,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多去尝试。

父母的语言,孩子百分百相信。

晚上,在与孩子的聊天中。孩子跟妈妈说了自己的很多想法。

放学的时候,哥哥就告诉妈妈。今天在学校,有一个小朋友打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并且把那个小朋友打伤了。说把那个小朋友的脸打了三个包,还打了眼睛。都有点出血了。哥哥告诉妈妈,自己挺伤心的。看见那个受伤的小朋友,自己有点伤心。

妈妈问他,小朋友那什么打人的。哥哥说是拿积木打的。说是阿姨要分东西奖励另外一个小朋友吃,这个小朋友不高兴,就打了另一个小朋友。

妈妈听完哥哥的讲述后,告诉哥哥,在学校不能跟小朋友打架。一是自己不主动打小朋友,二是如果有小朋友打自己,要注意保护好自己。要么转身,要么走开,报告老师。哥哥又问妈妈,你说有人打我,我能不能把小朋友打伤呢?妈妈说,最好不要这样。我们把别人打伤也是不对的。保护好自己,走开或者跑掉就可以了。也没必要打伤别人。妈妈说,有些伤我们可以治疗,也能治好。而有些伤是无法治疗的,可能会造成我们一辈子的伤害。妈妈希望你在外面,不主动打小朋友,要真有不听话的小朋友打你,你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受伤,不论是跑开还是告诉老师,你要记得保护好自己。

晚上,哥哥还跟妈妈聊到。说自己不喜欢自己椭圆形的脸。我说椭圆形的脸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喜欢。哥哥告诉妈妈说,爸爸说我椭圆形的脸不好看。爸爸说不好看。我告诉孩子,爸爸只是随意说的。妈妈也告诉哥哥,每个人的长相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喜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妈妈还跟哥哥聊到,你是否见过每一片树叶的形状都是长一样。是不是每一片叶子,有大有小,有圆有方。每一朵花也都不一样,有小小朵的花,也有大大一朵的话。有白色的花,也有红色绿色的话。如果所有的大花都能上帝说,我不想做大花,我想变成小花。然后所有的大花都变成小花了,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只能看到一种花,那就是所有的花都是小的。你觉得这样好吗?哥哥说不好,如果全部是小花,那就太孤独了。

妈妈又说到,如果所有的红花都跟上帝说,我要开成白花。绿色紫色其他所有的颜色都通通变成白色,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只能看见白色的花,你觉得这样好吗?哥哥说这样不好,光只有白色的不好。妈妈说是不是每个人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如果全部都是白色,那就不可能有我们喜欢的红色和绿色。哥哥说那也不能有我的彩笔,我喜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

妈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都是最独特的。不能因为自己长了椭圆形的脸就不喜欢,椭圆形的脸是最好,方形的脸也是最好。这都是我们的特色,这个世界如果全部都是方形的脸,又全部都是椭圆形的脸,你觉得还有特色吗?如果弟弟跟你长得一模一样,妈妈还能分辨吗,是不是可能会把你当成弟弟,把弟弟当成你。所以,妈妈说就是椭圆形的脸也是最好的。这是我们自己的特色,不应该不喜欢椭圆形的脸而喜欢方形的脸,这个世界就是因为各种不同才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喜欢我们自己的所有,所拥有就是最好最具有特色的。

孩子爸爸回来时,我们还在聊天。哥哥告诉爸爸,“爸爸,妈妈说椭圆形的脸也是最好的。”在与孩子的聊天中,我突然觉得父母的语言太重要了,孩子几乎是百分百相信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并且也会记牢父母所讲的每一句话。不论我们传达得正确还是错误,孩子就是全盘收纳和吸收。所以,父母给孩子输入正确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最初的见闻都是在父母的语言中去建立的,重视你与孩子的每一次沟通,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非常重要。父母的语言就是一种资源,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语言的影响下长大,并一点点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