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文诏书里,多尔衮和孝庄真的是有私情的吗?

如题所述

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这是南明儒将张煌言所写《建夷宫词》里的两句,所指的就是清初三大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谜。太后是顺治帝生母,皇太极之妻孝庄太后;下嫁的对象是皇太极的同父亲弟弟、顺治帝的亲叔叔多尔衮。此诗为南明士人所写,满满的华夷之辩,“建夷”如此野蛮,竟不顾纲常礼教,小叔子娶嫂嫂,真是天理不容。从心理、感情上自然是希望抹黑“建夷”。但是太后下嫁这事儿到底是真的假的?咱们可以从顺治朝时多尔衮称号称号演变窥探一二。

一、多尔衮称号演变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以六岁之龄承继大统。清朝皇帝可谓孤儿寡母,臣下八旗贵族虎视眈眈;外部明朝崇祯皇帝仍在垂死挣扎,力图中兴大明。清朝内外环境并不乐观。六岁继位的顺治自然需要辅政大臣的帮助,皇太极给他留下的是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二人并称摄政王。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中原,九月孝庄、顺治定都北京。入关后多尔衮称号出现了明显变化。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北京再次祭天告极显示自己为天命所归(第二次的继位仪式,第一次在盛京)十日颁布诏书,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只因多尔衮一手包办了对明战争,招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清军几乎兵不血刃直抵北京,多尔衮功劳太大,远非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可比。

顺治二年,在多尔衮指挥下,清军克扬州,定江南,统一战争出奇的顺利。多尔衮功劳再上新台阶,清朝内部则开始商议对多尔衮的封赏。济尔哈朗提议: “(对多尔衮)一切仪制, 亦应加礼。”赵开心则忙捧臭脚上疏:“臣以为当于叔父上加一皇字, 庶上下辨而体统尊”(《清世祖实录》),最终里礼部给多尔衮的册封诏书就以“皇叔父摄政王”为主语。

南明败局已定,清朝统一之战基本快结束。同年十一月,顺治皇帝“恭奉太祖配天,四祖入庙。”举行了清皇室入太庙仪式,显示清朝入主中原的正统性。在这个隆重的祭祖典礼中,自然免不了大加封赏,对多尔衮直接升级为了“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 俱书皇父摄政王”。(《东华录·卷六》)至此终于出现了所谓的“皇父”问题。也就牵扯出了多尔衮和嫂嫂孝庄的“私情”。

二、满汉文翻译的区别

应当指明,虽然清朝是中华正统王朝,但是毕竟是少数民族,而且刚刚入关,仍保留了少数民族风气,和中原文化难免格格不入。比如清朝的官方文字是满文,诏书的写法也是先满文,后翻译为汉文。这就出现了翻译问题。

根据《满文内国史院档》所载的满文原文诏书来看,最开始的“皇叔父摄政王”满文写为“doro be aliha han i ecikeama wang”(直译为:汗的摄政的叔父父王),到了“皇父摄政王”这里就写为“doro be aliha han i ama wang”,去掉了“ecike”(叔父),所以变成了汗的父王。但是满文皇父或者皇阿玛应写作“han ama”,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皇父摄政王”并没有出现在满文诏书中。

三、歧义原因分析

其实从第一个称号“叔父摄政王”到第二个“皇叔父摄政王”就已经出现了区别,从汉字方面看不出,但是满文上就有了很大不同。顺治初年摄政王是两个人,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顺治堂叔),所以满文“叔父摄政王”最早的写作是“叔父”二字在前,“摄政王”在后,即ecike doro be aliha wang先亲情,再权力。

但是到了入关之后,多尔衮功高震主,权势极大,压得济尔哈朗根本抬不起头,所以才有了“皇叔父摄政王”之议。再之后,即顺治五年给多尔衮的满文诏书写法就是“摄政”在前,“叔父”居中,最后又添上了“父王”二字,即上文说写的:汗的摄政的叔父父王。把政治意味很浓厚的“摄政”提到前面,自然显示的是多尔衮的权势,多尔衮虽在臣位,但天下都是他打的,坐在皇位上的小孩顺治,多尔衮自然不能放在眼里。

“父王”居后,但这个“父王”并非汉语的父王,而是跟随复合于“叔父”二字,可以理解为对“叔父”的尊敬,因为多尔衮功劳太大,怎么表示尊敬也不过分嘛!就像周武王称姜太公为“尚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一样。

四、尊长为父的满族习俗

如果再从更深一层挖掘,满族的确有尊长为父的习俗。远的不提,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明令近臣、近身侍卫、女婿要称努尔哈赤自己为“父贝勒”;一般旗人则要称努尔哈赤为“大汗”。通过“父”字表示尊敬、亲近。就像清朝入关后,对皇帝满族大臣才能称“奴才”显示亲切,同时提高对皇帝的尊敬一样。满族大臣自然不可能是真正的奴隶,所以“父贝勒”自然不可能是真父亲。

对外更需如此,天命八年的蒙古给满人的誓词“若背逆汗父而行, 乞上苍明鉴”(《满文老档》)。

同样顺治朝之后,仍有称“父”风俗。《满文老档》所见的,康熙朝能称皇帝为“皇阿玛”(皇父,满文写作han ama)的大致有:皇帝亲生儿女、皇帝的子侄、和皇帝关系较好的高级八旗大臣、近亲侍从这几种。亲皇子上疏自不用看,但是皇帝子侄辈分也是这么用的,如康熙堂侄、简亲王雅尔江阿为女选婿之事上奏,其奏疏先后四次用“皇阿玛”(皇父)一词。满八旗高级大臣也可用,如两江总督傅拉塔上疏康熙皆用“皇阿玛”(皇父)表尊敬。又如康熙的亲近侍从娄徵额有一次患病“皇阿玛(皇父)这样惦念奴才, 特降旨阿哥等, 前来看视并问候我,”(《满文朱批奏折》)

五、太后下嫁之谜

综合学术界的意见,学术界目前对“太后下嫁”之谜仍未统一意见。

第一种观点也是从满族习俗入手,认为当时的满族没有大规模接受儒家中华传统文化,“烝嫂”之事是可能发生的。顺治年幼继位,这个位子可真的不安稳,孤儿寡母如何面对堂下虎视眈眈的众臣,同样八旗出身,幼儿当得大汗为何我战功卓著当不得。以武服人也是少数民族的风气嘛。在这种情况下,孝庄出于自己和儿子生命安全以及地位稳固的考量,很有可能被迫下嫁多尔衮,以图拉拢权势极大的摄政王多尔衮帮助亲儿子顺治。顺治一代,多尔衮虽然猖狂但终不敢越雷池一步,问鼎皇位。

第二种观点即本文所说,只是出于顺治等人对多尔衮功劳太大的尊敬和拉拢,以“父”字称呼权势极大的多尔衮,表示皇帝自己对多尔衮的尊重和重视。所以“皇父摄政王”绝不是因太后下嫁而有,太后也没有下嫁藩王。

从少数民族习俗来说,为防止财产外流,烝母烝嫂之事是十有八九会发生的,况且现在的财产是天下、是皇权。但不管“太后下嫁”之事有无,都是符合当时满族习俗的,不能因当时的满族还是外族就过分鄙视和嘲笑。就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即使隋唐时代中华鼎盛,隋唐自然是中华正统,可皇室之间“乱伦”也屡见不鲜。隋炀帝夺嫂,唐太宗夺弟媳,唐高宗烝母(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算是高宗的小娘吧),唐玄宗抢儿媳(杨贵妃本为玄宗子李瑁之妻)要按宋儒标准这么个“乱伦”王朝太丢人了!随着少数民族的汉化,汉族儒家一套文明礼仪制度也逐渐深入少数民族文化中,少数民族也将自己民族文化取精弃糟,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最终共同铸成了中华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9
孝庄下嫁确有其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