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面对“麻烦的2岁”,家长说多少次“不要”都无效?

如题所述


01跟2岁孩子说“不”,是犯了“白熊效应”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尽管有点令人烦恼,却也挺可爱的。

其实小米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都是有心理依据的,并不是无缘无故做出的反应。

而他们这种“叛逆”的行为,都是受“白熊效应”影响。

▼何为“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他要求实验对象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受思维反弹的影响,大家的脑子里马上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熊。


简单来说:越是强调,不允许别人做的事情,人们越是会反复记忆,告诉自己不要想,但这种强烈的方式又可能会让念头回到脑海中。

小米的情况就是受白熊效应的影响,不要他在客厅玩积木,他非要玩积木。不要他在阳台玩,他偏要在阳台玩。

实际上,小米妈说的“不要”不但没用,反而给小米提供了“白熊”。

那么,这一心理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跟孩子说“不”时,反而会让孩子情绪高涨,做出相反的行为呢?

这主要是幼儿和大人的思维差异大的缘故,孩子在3岁之前,不管语言、认知还是心智,都有其年龄段的特征,属于好奇心最强烈之时。


02为何面对“麻烦的2岁”,家长说多少次“不要”都无效?

1)2-3岁的孩子对妈妈的“不”缺乏认知与理解


罗伯特·费尔德曼在《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一书中提到:“2岁左右儿童倾向省去信息中不太重要的词,在语言理解上,刚开始理解一个禁令。”


简单来说就是,2-3岁的孩子正处在语言学习阶段,对于否定句,他们觉得很陌生。

因而听到大人说“不要”“不行”的时候,他们可能根本不明白背后的意思。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2-3岁的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孩子和父母对“不”的理解不一样。

孩子可能感受到了父母的不允许,甚至知道后果,可他的行为并不是被意识控制的。


2)0-3岁处于“吸收性心智”,没有稳定记忆

有时父母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孩子可能当时的确听懂了,可当他看到其他小伙伴做这件事时,又会忘记父母的叮嘱。

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忘性大,是因为他们的“吸收性心智”。

▼关于“吸收性心智”:

蒙特利索法则之一的“吸收性心智”,是指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的成长心智。

0-3岁的孩子处于“无意识阶段”,并不会做出取舍,看见什么就接收什么,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全盘吸收。

成长到3-6岁时,才会去辨别吸收,这时才进入有意识阶段,并且这种心智一旦形成,就是伴随一生的。

蒙特索利在“吸收性心智”一书中说:“婴儿期儿童的心智,使我们无法对他们采用言语的教学方式。”

这时孩子做出“叛逆”行为,可能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识吸收了外界的一切。

大人无法理解孩子的这种思维,同样也没法通过语言教导让孩子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3)好奇心下的“禁果效应”

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当父母强调他们不要做什么时,反而更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也很想看看,如果这么做了,会又什么后果,心理学上叫“禁果效应”。

不要以为这是青春期孩子才有的专利,2-3岁的孩子已经进入第一个心理敏感期了。

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办法引导孩子。对于2-3岁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03应对这种情况,你需要4招

一.在措辞上下功夫,让孩子可以理解其中真意


有教育专家说过: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当中。只有和孩子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且能有效解决问题。


而做好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用对措辞。

《别让成功卡在说话上》的作者佐佐木圭一说:措辞就好像做菜,它是有谱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菜谱,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美味佳肴。

▼教育敏感期孩子,措辞菜谱应当如此:

◆迎合孩子的心理,用肯定代替否定的“不”

既然已经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听不懂“不”,那就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代替。

比如孩子吃饭总是漏饭粒,别说“不要再把饭粒漏在桌上了”,而应在吃饭前说“饭慢慢吃没关系,尽量保证每口饭都吃下去。”

这样做是为了迎合孩子的心理,告诉他可以怎么做,这样孩子也不会想到其他方面,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白熊”。

◆给出有限的选项,让孩子感受到选择权

孩子如果可以“自主”选择,就不容易出现反抗的情绪。

比如想让孩子多吃蔬菜,可以提供西红柿、青菜这些选择,而不是非要孩子吃青菜。

孩子如果能够选择他想吃的,会很愉快,不要总习惯命令、控制孩子,这样大家才能和平相处。

◆注意力转移法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避免他们在一件事上过于纠结。

当孩子脑子里“白熊”出现时,不要跟孩子较劲,适时转个弯,也许可以收获不错的效果。


◆语气温柔而坚定

不管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切记不要着急,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和善坚定,这样才能避免受情绪的影响,做到有效沟通。

二.良好家庭氛围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在孩子没有辨别意识之前,父母除了言传身教孩子外,还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除了能让孩子远离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也能潜移默化地输送一些良性的东西。

年纪小的孩子受家庭影响大,想要给孩子建立规则,父母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

三.试用“自然后果法”

父母越是禁止做的事,孩子越是好奇。

针对这一心理,父母不妨让孩子去尝试,当他们尝到恶果之后,就会自动退缩。

让孩子通过体验总结经验,比父母的语言教导有用一百倍。

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自然后果法”,适当使用,有时真能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四.给孩子拒绝的权利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权利一样。”

父母希望自己说的话有震慑力,希望孩子听话,不想他违背自己的意志。

其实这种思想显示了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该受任何人控制。

因而,父母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让孩子明白,他合理的反抗和拒绝,是没有问题的,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所有的“不要 ”,出发点其实是都是好的,只是别忘了考虑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

教育孩子需要技巧和方法,父母也要共同成长才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02
因为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而且忘性也比较大。大人只能耐心的不断引导,不要太生气,不然的话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影响,还会把自己也气坏了。
第2个回答  2020-07-02
家长在和2岁的孩子交流时,不要用大人的想法去安排孩子,2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好奇心和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能怕麻烦,要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第3个回答  2020-07-02
因为2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新事物非常好奇,这是孩子的天性,等孩子长大一些就好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