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纾的相关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号匑庵、匑厂,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灌园客、沤社词客、天茶翁等。福
建省闽侯县人。
黄孝纾先生出身仕宦之家,其父黄石荪是晚清翰林,曾任青州知府、济南知府,为官颇具政声。1912年宣
统退位后,举家迁居青岛。黄石荪学识渊博,并且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其青岛寓所“潜志堂”所藏的万卷
古籍为黄孝纾先生幼年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黄孝纾先生自幼好学,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
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先生青年时期便在经学、书画和诗词
等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1924年,黄孝纾先生迁居上海,并受我国著名藏书家刘翰贻所聘,为其主持嘉业堂藏书楼。在1924年至
1934年的十年间,黄孝纾先生在嘉业堂校雠古籍、考订舛伪、鉴别版本,为此得以博览群书,亲见各种宋
元珍本、明清刻本,这为他的版本目录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黄孝纾先生在嘉业堂工作之余,同时还在上海
南洋公学、上海暨南大学任职。
在上海期间,黄孝纾先生曾师从古典文学大师陈三力,学习古典诗词,并得到词学大师况周颐的指点,极大
的丰富了自己文学修养。1930年在上海与词坛宿将、古典文学大师陈三立、冯煦、朱孝臧等,结成“沤社”
,作诗填词,活跃于文坛,并从事词学研究。
1934年,黄孝纾先生回到了离别十年的青岛,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任职教授,讲授古典文学。黄孝纾先生对
古代诗文的韵味、意境深有体会,讲课不习惯用现代文艺理论术语去分析作品。先生在课堂上评赏名章佳句
常常高声吟诵,原本晦涩难懂的诗文在先生的吟诵下其韵味、意境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学生欢迎。
先生吟诵诗文,每每读到会心处,便会突然停下,催促在坐的学生:“把这几句圈下来,圈下来!”黄先生自
己的书本也上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圈。除文学史外,黄孝纾先生在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曾在山东
大学讲授目录学。黄孝纾先生待学生热情诚恳,学生也喜欢向先生请教问题,经常有学生到先生家请教问题
因过于专心而忘记时间。
黄孝纾先生学识渊博,精通韵律、词、诗、赋的写作,在骈文写作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骈文在当时是
一流的,近现代著名词论家冯煦把他与李详、孙德谦并列为骈文三大家。由于黄孝纾先生骈文创作的声望,
当时有不少名家著作都请他作序,夏敬观1931年2月刊行的《汉短箫铙歌注》就是由先生作的序。
黄孝纾先生在教学之余,亦从事著述,其选注的《欧阳永叔文》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因注视详细
明了,评论中肯,很受读者喜爱,一度再版。黄孝纾先生曾将自己所作词、诗、文、赋,亲手编订成《匑厂
文稿》六卷,一代宗师陈三力为其题签——“匑厂文稿”,1935年刻板印刷,后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
中国史料丛刊》将其编入第七十三辑。黄孝纾先生酷爱崂山山水,所著《崂山集》主要写崂山风光,多为游
记之作,分为词之部、诗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各部前皆有题词,篇后有黄云眉、张伯驹等人的评语。台湾
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将《崂山集》编入第四辑。此外,先生留下的著作尚有《黄山
谷诗选注》、《楚辞选》(与陆侃如、高亨合著)、《秦汉金石文选》、《欧阳修词选译》等。
黄孝纾先生书法绘画也颇受时人重视,曾受其故乡前辈林纾、曾熙、罗振玉等金石书画家的指导,并与当时
著名的国画家汤涤、陈曾寿、夏敬观、叶恭绰、黄宾虹等组成上海“康桥画社”,并举办画展,受到画界好评
。解放后,启功、张伯驹先生来青岛,都到黄先生在观海二路的寓所拜访,泼墨交流。黄孝纾先生书画作品
配其诗词书法,在青岛被誉为国画界第一人。
建国初期,黄孝纾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生还担任过青岛市政协第二届与第三届
委员和常委,山东省美协会员,青岛市文联常委等。
1958年秋,山东大学的主体部分迁往济南,黄孝纾先生因为身体健康欠佳,且酷爱崂山山水,没有随校迁
往济南,仍然留在青岛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黄孝纾先生精通文物字画,常为博物馆和民间收藏者鉴定真伪,没想到在20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被
诬以“不辨真伪”的罪名。1964年64岁的黄孝纾先生从青岛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自缢身亡。 我总想提起笔来为先生写点什么,三十六年过去了,始终未能成篇,这其间的原因,人们是能够想到的。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通知我,决定出版我1964年寄给他们的一部书稿 《秋谨诗文选》,其时我正
在一穷乡僻壤教中学语文。在《前言》的结尾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这本小书写成于一九六四年初夏,当时我正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教中国近代文学史,在先师冯沅君教授的
指导下学习注释秋谨诗文;许多疑点几乎都是先师口授手教。书写成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冯先生又为我
审查了除词选注释外的全部稿子;当时远在青岛休养的我的老师黄公渚教授抱病审查了词选注释的稿子。岁
月不居,时间过去了十五年,今天当承蒙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帮助再次修改这个小选本时,两位先生已远离
人间;而我在十年浩劫中因反对四人帮,也颇有不幸的遭遇,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借此书出版的机会,谨
在此向先师冯沅君教授、黄公渚教授表示我最真诚的悼念!
这大约是三十年来在公开出版的书报中唯一的一点纪念文字了。先生身后之凄凉于此可见。
尤其可悲的,作为全国著名的词赋家、书画家、学者,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现在不必说山大文学院的学
生,就连文学院的许多教师也不知黄孝纾为何人了。
黄孝纾 (1900-1964),字公渚,号 厂(音qióng han ),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先生天资颖慧,自幼好
学,又有家学渊源,学业进展很快。青年时代即结识名流,与陈三立、朱祖谋、李详、李拔可游。后应我国
著名藏书家刘翰贻之聘,主持嘉业堂十年,校雠古籍,编写书目,因能遍读刘氏所藏书,以是奠定了先生深
厚的国学根基。此后四方贽请业者接踵而至,“隐然为东南大师”(李宣龚:《 厂文稿 ·序》),时先生尚不到
30岁。
黄先生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学养丰厚,又有名师指点,造诣很高。他不仅是古典诗词的研究专家,又是
古典诗词的创作家。先生于诗、词、赋、骈文,样样精通,出口珠玉,华章连篇,成就很高,这已有近现代
许多著名诗人、词人,如陈三立、李宣龚、朱孝臧、况周颐、
叶恭绰等前辈的评论,不必我辞费。特别是先生的赋和骈文更是拨戟天外,自成一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南
社诗人周子美老先生曾在信中告我:黄先生青年时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赋》韵写成 《哀时命赋》,此文一
出,传诵大江南北,有洛阳纸贵之誉,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称。近现代著名词论家冯煦谓今世能为六朝
文者,黄孝纾与李审言 (详)、孙益庵(德谦)鼎足而三。先生其时只是二十几岁,故钱基博先生在他的 《现
代中国文学史》(增订本,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中将黄孝纾列为骈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人为刘师培、李详、
孙德谦),从而确立了黄先生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后来陈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来吾国之文学略谈》
(1936年交通大学出版),全书分五章,在 “骈文”、“诗”和“词”三章中均论及先生。不必多摘章引句,即可见
黄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我们对黄先生在词赋创作上的成就、价值并不大了解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自称为研
究古典文学的人),更谈不到研究了。我想只能有一种解释:黄先生的创作本属阳春白雪,我辈只是一些下里
巴人而已。曲高和寡,自古亦然。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黄先生的讲课。正因为黄先生有丰富的古典词赋创作实践,故他对古诗词的内蕴、意境
、音律均有很深的体味,亦精于鉴赏。但先生的鉴赏主要是涵咏、品味,殊少滔滔宏论。1956年,我读大
二,先生为我级 (1955级)讲魏晋文学,其作品选课极具特色。然先生之讲授诗词,主要是吟诵、品味和圈
点。如讲谢灵运《登池上楼》,讲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时,先生赞叹品味多时:“这两句好,这两
句好”,“啊,圈,圈,圈”;讲陶渊明的《归园居》,讲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
锄归”,先生亦是如前一样赞叹圈点。赞叹中包含着品味,往往数分钟之久,极具感情色彩。但请君且莫误会
,以为黄先生这样讲授,学生恐怕很难领会吧,其实不然。先生讲的魏晋南北朝诗文,同学们感受很深(作
品选讲义注得很明白,学生均可看懂其字面义)。至今先生讲课的声容笑貌,仍宛在眼前。后来我给学生讲
授古诗词时,由于自己学养不足,又缺乏对古典诗词的创作体验,就很难像黄先生那样通过吟咏,将诗的奥
妙、韵味表达出来。
黄先生是山东大学的老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主讲“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
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唐宋文”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又在山东大学讲诗词及“目录学”。先生治学广泛
,著作很多,除他的诗文创作专集《 庵文稿》、《崂山集》外,共编著尚有《秦汉金石文选》、《天问达
诂》、《楚辞选》(与他人合作)、《欧阳永叔文》、《欧阳修词选译》,以及论文《清词纪事序言》、《关
于词匠问题》等。
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冯 (沅君)、陆 (侃如)、高 (亨)、萧(涤非)、黄(孝纾),人称 “五岳”,他们都
是解放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奠基者。 “在昔日摩诘,画中常有诗;非惟画则然,于诗亦有之。画与试诉和,诗待画发挥;即诗而即画,相依勿相
离。匑(音工)庵工诗者,人称为黄师;不知其画秒,乃亦其诗奇”。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画家夏敬观先生
为黄公渚先生所作。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还能够记得黄公渚先生了,即使他在青岛居住生活了二十几年,
岛城也很少有人记得他。
黄公渚,(1900-1966)原名黄孝纾, 字頵士,公渚,号匑庵,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福建长乐人。父黄
石苏,光绪中叶以翰林转御史,历官皖、鲁。黄孝纾服习庭训,少治经学,喜考据,精训沾,善书画,少有
“岭南才子”之誉,与弟黄君坦(196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黄公孟有“江夏三黄”之目。其画风受同乡前
辈林琴南影响,以山水为长,初法“四王”,后效沈石田、文征明、李流芳等名家,得黄宾虹指教,晚年师法
造化,搜妙创真,笔力刚健、力透纸背,信笔拈来,妙合自然,诗、书、画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辛亥革命后,其父隐居青岛,孝纾与父同居“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刘承斡《匑厂文稿·序》)。 1924年,
鬻画上海,旋主刘承翰嘉业堂十年,遍读所藏书籍。四方执贽请业者,接踵而至,“隐然为东南大师”(李宣
龚《匑厂文稿·序》)。两年后,获晤况周颐,精研词章。1927年,与陈三立、朱祖谋、潘飞声、夏敬现、
吴昌硕、诸宗元诸老宿雅集,以诗酒相酬唱。其诗古文辞,董康评述云:黄诗“萧廖高奇,有千仞揽辉之概”
(《匑厂文稿·序》)。古文“雅洁道粹,揆诸韩、柳、欧、曾义法无悖也”(李宣龚《匑厂文稿·序》)。骈文喜
汪中、洪亮吉,上窥六朝,尤致力于范晔、郦道元、庾信诸家,故其文“葩而不靡,渊而不暖,格高而气昌
,未尝不令人凄悲怀与为低昂也”(袁思亮《匑厂文稿序》)。上世纪八十年代,南社诗人周子美老先生曾
说: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黄>黄ersonName>先生青年时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赋》韵写成
《哀时命赋》,此文一出,传诵大江南北,有洛阳纸贵之誉,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称。近现代著名词论
家冯煦谓今世能为六朝文者,黄孝纾与李审言 (详)、孙益庵(德谦)鼎足而三。先生其时只是二十几岁,故钱
基博先生在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增订本,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中将黄孝纾列为骈文四大家之一 (另三
人为刘师培、李详、孙德谦),从而确立了黄先生在骈文史上的地位。后来陈柱 (1890-1944)又著《四十年
来吾国之文学略谈》(1936年交通大学出版),全书分五章,在 “骈文”、“诗”和“词”三章中均论及先生。不必
多摘章引句,即可见黄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黄先生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
文科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是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主讲“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
文及习作”、“唐宋文”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在山东大学讲诗词及“目录学”。先生治学广泛,著作很多,除他
的诗文创作专集《匑庵文稿》、《崂山集》外,共编著尚有《秦汉金石文选》、《天问达诂》、《楚辞选》
(与他人合作)、《欧阳永叔文》、《欧阳修词选译》,《黄山谷诗选注》以及论文《清词纪事序言》、《关
于词匠问题》等。先生因其深厚文学素养和旧体诗词之深厚功底,在国画界被尊为青岛第一人。曾与南北画
家潘天寿、俞剑华、王雪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受到好评。解放后,启功、张伯驹等来青,都到他
寓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是青岛著名的雅聚。
1956年山大北迁济南,先生年高,且喜爱崂山风景,未随校前往,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中说:黄公渚热爱
崂山,对景写生,成30幅,影印赠存(其实是百幅)。山大每年送两名研究生来青受业,先生诲人不倦,对求
教者无不悉心指点。博物馆有鉴定不决的文物,往往登门听取先生的意见,私人藏品也有请先生过目的,先
生来者不拒,尽自己所知为人排难解惑。然而最终就是从为别人鉴定字画上,引出了以真伪假的欲加之罪
。1964年,先生以64岁高龄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就在泉城自缢身亡。 文革尚未开始,先生以一死避开
了以后更大的侮辱与劫难。他没看到家中三位性情刚烈的老太太,坐在一起,传递着一瓶敌敌畏,做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他没有看到祖孙三代苦心收集的善本书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画以及自己几尺厚的书画创
作、文学手稿,毁于一炬;也没有看到后人飘零,故居易主。1980年山大给先生平反,补开追悼会,会上
老学者殷孟伦先生难抑心中悲愤之情,禁不住拍案怒诘:像黄先生这样的全才大家,今后到哪里去找? 果
然只二三十年,黄孝纾这个名字,在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岛城文化界也知者寥寥了。现在,只能凭着几位知情
前辈的回忆,仅存的一点劫后余灰,书本上零星的片断记载,勾勒出一个依稀的淡淡的轮廓。许多次,我走
过观海山下的那座小楼,小巷寂寂,庭院空空,现有的主人将小楼内外装修得很好,当年的遗迹还有吗?近
日在灯下偶翻现代史学家、藏书家谢国桢先生的《江浙访书记》,见到这样一条:1962年余避暑青岛,访
黄公渚先生于观海二路之寓庐,寻以清初胶东之人文,公渚赠余《静安子诗文集》,曰:此青州之古文家也
,然笔力微弱,似不足以称之。 少年学画,得知黄师为岛上画界“三老”之一(另二人为杜宗甫、赫保真)
,只恨无缘得见先生笔墨。2002年夏天,碰到岛城藏书家邹先生,邹先生藏书四十余载,两年前身患绝症
,子女对书籍不惜之,欲将书籍转让于我。我因住房太小,只要了邹先生的古籍三百册。回家后翻阅,发现
书中钤印不少。仔细看时,却是黄公渚先生旧藏,并且多带有眉批,先生之笔墨,历历在目,蝇头行楷似串
珠,美不胜收,心中欣喜不已。后询之邹先生,邹先生也不知公渚、匑庵、霜腴为何人,惜哉!冬季,于友人
处收得黄孝纾先生31岁所作《苹渚秋泛图》,为背临王石谷之作,设色澹雅,用笔娴熟,虽因年龄因素功
力略低,但仍显大气。今春又购得为诗人王统照所作的山水一帧,其购图考究,赭石设色温润,确为黄先生
散见作品中之精品。
“意会前贤吾不孤,风香卷廉绕画书”,在春日的和风中写下这么多,当作是对黄师的纪念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