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题!

越多越好,越多追加越多分!
错了错了 是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第六单元
课程研究所 顾之川
(转帖自〈人教网〉)
一、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
浏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风雅韵事。因而山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山水游记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学生通过学习这几篇散文,不仅能培养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感情,而且文中表现出的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胸怀情操,怀才不遇的遭际和苦闷,向往精神自由的个性等,也能给学生浓郁的人文熏陶。
从写作上讲,这几篇散文也很有特点,能给学生多方面的启发。《小石潭记》采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而《岳阳楼记》则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醉翁亭记》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而《满井游记》以白描的笔法,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都可以借鉴。而文章在语言艺术上骄散结合,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骄偶短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抑扬顿挫,富于韵律之美。语词虚实相间,如《醉翁亭记》用了21个“也”字、25个“而”字。诵读起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效果十分明显,是加强古文诵读的极好材料。
《诗五首》选录的五首古代诗歌,内容则不尽相同。陶渊明在《饮酒》中抒发的是弃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冶然自得之情;李白在《行路难》中则抒发自己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已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其人不同,其事各异,但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这些诗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很多启发,而且又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应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熟读成诵。
二、课文说明
《小石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浏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人微,描摩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有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鱼则“若空游无所依”,澄澈透明,生动传神,穷微尽妙,意境幽深,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腾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郑重叙说事情本末,准确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却表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融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北国早春的秀美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表又合乎情理。
《诗五首》中的《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浑然天成的绝妙好辞,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千古传诵。《行路难》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成都西郊的烷花溪畔所作,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以描述开篇,完全用写实手法。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诗圣的仁人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咏雪”和“送别”。西域边塞雪天的壮丽景色,在诗人神奇的比喻、细致的描写下,如在目前。而作者格调豪迈、积极乐观的情怀,即使在写送别的惆怅场面,我们仍能感受到。龚自珍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辞官去职,在回归故里路上作了一组诗,即《己亥杂诗》。所选这首主要写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心力。
三、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是根据本单元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所选课文的特点来设计的。
首先,本单元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比较强调背诵的内容。比如《小石潭记》要求“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了,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岳阳楼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醉翁亭记》要求“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设计这一类的背诵题,首先是为了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所以,关于这类练习题,大多不是单一要求,而是要和课文理解紧密结合起来的。
其次,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设计,比较注重让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如《小石潭记》要求学生仔细品味描写潭中游鱼的一段文字;《醉翁亭记》要求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岳阳楼记》要学生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满并游记》要求体会文中写景的特点和找比喻句,《诗五首》让学生比较《饮酒》和《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加强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所以通过练习题来加强。
第三,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还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设计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如《小石潭记》第三题“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醉翁亭记》第三题附了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词《瑞鹤仙》,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并写一段文字,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诗五首》最后一题要求学生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产生联想并与同学交流等,都属拓展性题目。
四、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艺术风格。古代诗文教学中,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学生能流畅诵读,对课文内容才可能真正掌握,而且诵读本身,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要求学生诵读时,不要死记硬背,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有关的逸闻趣事引出话题,增加学生兴趣;还可以先用相关的音像资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生理解内容要点,或先掌握部分特别优美的语句后,再逐步成诵,总之要以灵活多样的手法,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二,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既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比如山水游记文各篇写景方法的比较,作者的写作背景或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等;也可以是课内内容和课外有关内容的比较,比如课文中山水游记文写法和课外《自读课本》所选这类文的写法,或是课文中山水游记文和课外类似的山水诗词的比较等。这种比较,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第三,除了课堂上的比较阅读外,还可以搞一些拓展性的语文活动。比如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让学生仿照所学课文写一篇游记;利用图书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围绕有关醉翁亭、岳阳楼等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综合研讨,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让他们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课文,并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尝试写一点抒情文字等;还可以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对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编成诗剧表演。
五、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背起行囊走四方”,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活动,提供四项与旅游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体会语文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运用语文。“家乡风景独好”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写一篇游记,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名山大川知多少”,要求结合学过的地理知识,组织一次有关名山大川的知识竞赛。“模拟旅游趣味多”,要学生模拟作一次11个西部省市的导游,介绍西部地区的风景名胜和山水风光。以上三次活动都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即把语文学习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山水诗词古今考”,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找,去网上搜索,就自己熟悉、喜欢的一处风景名胜展开研究,看看古今题咏这些风景名胜的名句名联,进一步体会中华山水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今描写风景名胜诗词楹联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掌握实地考察和围绕某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热情和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竞赛和做导游等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26
祝你圣诞节
☆☆ ☆☆ ☆☆ ☆☆
★★ ★ ★★
☆☆ 祝你快乐! ☆☆
★★ ★★
☆☆ ☆☆
★★ ★★
☆☆ ☆☆
★★ ★★
☆☆O(∩_∩)O哈哈~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课内阅读题(前三课)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 ,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扁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写语句
2.前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 ( )
A 承接关系 B 并列关系
C 递进关系 D 因果关系
3.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 文中借斯人来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5文中的二个问句属于什么问句? 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6. “海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_________, __________.

7.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解。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_________,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山水游记多篇,合称_________,本文是其中的_________篇。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蒙络摇缀(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斗折蛇行( ) (4)悄怆幽邃( )

3.文中第2段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特点,你认为作者写作的妙处何在?

4.文中高度概括潭中氛围的是哪八个字?

5.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醉翁亭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日出而林霏开( ) (2)伛偻提携( )
(3)弈者胜( ) (4)觥筹交错( )
2.按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
(1)写山间夏季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太守与民同乐时醉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哪几幅欢乐图?其中重点是什么?

4.文中写太守的“醉态”,很有特色,那么,太守是因何而醉的?他为何要就此深深陶醉呢?

5.欧阳修这位作家的人生经历你熟悉吗?请根据你所搜集的有关作家的资料,谈谈你从欧阳修身上所得到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
1.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B 3.在朝做官 辞官回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①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呢
5.末段中前两个问号是设问,后一个是反问
6.借代 对偶 7.言之成理即可,要有具体例子
小石潭记1.柳宗元 永州八记 第四
2.(1)连接 (2)约 (3)像蛇一样 (4)深
3.以鱼之多,鱼的空游写水清澈,却无一字涉及水。又将游鱼或动或静的状态通过日光、影子写得极为传神,互相映衬,可说是各尽其妙。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凄凉,文中两次写“乐”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矛盾,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关。作者当时被贬永州,他要寄情山水,以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清脆的水声,看到鱼儿的游态时,感到了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快是暂时的,从而成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压抑心情的反衬,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醉翁亭记
1.(1)笼罩在树林四周的朝雾 (2)弯腰曲背的老年人 (3)下棋 (4)酒杯
2.(1)佳木秀而繁阴 (2)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
3.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重点是:太守醉。
4.因百姓和乐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百姓安乐富足说明太守政治清明,政绩昭著,因而醉之。
5.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只沉溺于个人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有欧阳修那样的胸怀与气度。
第2个回答  2009-12-26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
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9.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3分)

20.第三自然段中,(1)作者写蒲公英有什么用意?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4分)
(1)
(2)
21.文章最后一段,写“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和“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分别作出回答。(8分)
(1)生物学的:
(2)哲学的:
(3)美学的:
(4)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却不同于松柏的价值,因为它们毕竟是柔弱的,期期艾艾的,未免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描写了石缝间生长的小花小草、蒲公英、松柏,赞美了它们倔强生存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C.本文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小花小草和蒲公英来衬托松柏,并通过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绘,让人领会到了“艰苦的拼搏能使人辉煌壮丽”的人生哲理。
D.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E.“生命的本能是多么高贵”一句告诉人们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一切生命都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
问题补充:还有一道题:
作者在第九段中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与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深刻含义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