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提问有哪些主要策略

如题所述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提问按照其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教师提问、叫答以及应答。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呈现问题,叫答即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学生回答,应答是对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出评价。
一、提出问题:问题准备
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考虑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的表达陈述
方式。
1.问题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那么如何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呢?这要看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中的。有位地理教师在教学《多变的天气》(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一节时,在讲到“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之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想一下,每天晚上19点35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是什么节目呢?”接着是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重复提出这个问题。学生马上大声回答:“天气预报。”教师接着说:“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回答出来了。”全体同学都哄笑起来。对于这样的问题,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因此,能调动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否则就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如果提问的目的不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是激发课堂氛围或增强个别学困生的自信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容易一些。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走进一个平时课堂氛围很沉闷的班级,开始上课的时候,他在黑板上板书了几道上节课学习过的简单的数学题目,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喊出这几道题目的答案,在喊的过程中,整个课堂氛围就调动起来了。
如果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应该有较高的难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疑”。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问题的数量
在提问时。教师还要考虑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提出问题要学生及时回答,那么提出的问题就应少一些,以一到两个为宜;如果提出问题后,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讨论,那么呈现的问题数量则可以多一点,以三到四个为宜。因为需要及时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而且学生记录教师问题也要花一定的精力,所以问题不能多;而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讨论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如果只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不明显。
3.问题的陈述
教师提出问题时,还应考虑组织问题的表达方式。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构成问题,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迷惑的心理。教师在呈现问题时,问题本身应该是清晰易懂、简明扼要的。
二、叫答:提问实施
在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思考什么时候叫学生回答、叫谁回答以及叫
学生怎样回答。
1.叫学生回答的时机
在教师呈现问题后叫学生回答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间隔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即使一些学生有所获,语言也不会组织得太连贯,效果就不会太理想;如果间隔的时间太长,学生都思考好了,教师还不问,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就开始转移,无关的课堂行为就可能发生。叫学生回答时间的把握一般要从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擅长“读”学生。例如,如果教师呈现问题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都开始看教师,那么就表示他们思考好了;如果教师在看学生的时候,学生的目光回避教师,一般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好,还应该给一段时间供他们思考或者做必要的启发和提示。
2.叫谁回答
教师在提问时,叫谁回答,是一个关系到教学针对性以及教学公平的问题。教学公平不仅是一个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还有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很多学生没有被教师提问意味着教师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前,应该在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群体知识、能力分布状况之间做出权衡;对比较难的问题,倾向于让那些比较拔尖的学生回答;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则应该向成绩一般和不够理想的学生群体倾斜。
3.叫学生回答的方式
在叫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经常使用的方式是一个一个叫答或随机叫答。其实,
有很多类型的问题是可以一次叫一组学生回答的,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教师随机叫答有时候看似随机,但是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无意识的偏见。比如,教师可能认为某个学生能回答好就叫他回答,那么这种叫答就失去了检查的功能。而且,随机叫学生回答还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高度紧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群体叫答,比如,教师要检查学生课文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叫所有的男生或女生一起读课文,而没有被叫到的女生或男生就可以当监督评价者。第二种方式是有规则的叫答,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潜在的规则,教师点了某个学生回答后,就会点在这个学生前后左右其他四个学生中的一个,这样一来紧张的就是四个学生,其他的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中进一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应答: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应答即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在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
应考虑什么时候评价、评价主体是谁、评价的性质应该是怎么样的。
1.什么时候评价
学生刚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宜马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应留一段空余时间。
因为可能这个学生自己还有要补充的、应该给他进一步完善的机会。当然所留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容易造成课堂节奏的散漫。
2.评价主体是谁
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互评的重要性,因此,除了教师做必要的评价外,还应
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但是,学生互评方式也不能太单一。一些教师认为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就竖起大拇指,其他的学生就集体跺跺脚喊道:“嘿、嘿、嘿,你真棒!”这样,就使评价变成了一个刻板的程序,被表扬的学生也麻木地接受大家的赞扬。这种情况应该避免。
3.评价的性质如何
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种性质的评价:表扬和批评。
表扬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在运用表扬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
握表扬的几个维度;在什么时候表扬,表扬对谁有用,表扬的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在运用表扬的时候,要向学生阐明其表现突出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不然无原则的表扬对自主意识强的学生会适得其反。研究证明,表扬对两类主体的作用重大: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以及社会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学生。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处于“他律”阶段,教师在这个时期是其“重要他人”,来自重要他人的正向评价会极大地激发其求知欲望。社会家庭背景不太好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奖赏较少,教师的表扬能增强其自信心。
批评是另一种评价方式。一味的表扬激励,会让学生心浮气躁,失去自我的反省。
如果在表扬激励的同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批评毕竟是一种负面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要讲究方式。首先,批评的语言要婉转,其次用表扬引导批评,即不要对学生全盘否定,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必要的肯定,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从学生失利中寻找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批评后以鼓励作结束,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就能与学生在思想、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交流,使学生比较顺从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较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