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为什么按赵、钱、孙、李的顺序排列呢?

如题所述

‍‍

姓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序,完全是因为受到当时门第政治的影响,这可从当时文人的文章看出。宋朝王明清写的《玉照新志》中记载:“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百家姓》的顺序是依照当时皇权统治者的姓氏排列。“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在宋朝建立之初,其他政权还存在,浙江有称王吴越国的钱缪,金陵(现南京)有南唐后主李煜,所以“钱”、“李”被排在前面。据说编写《百家姓》的作者是浙江钱塘人士,所以他就将吴越王钱俶正妃的孙姓排于南唐皇帝李姓前,于是便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均是钱俶其他后妃以及他父亲后妃的姓。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0

《百家姓》相传由北宋初年吴越钱塘地区的一个书生所编撰。书中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两句一韵的短文,读来朗朗上口,易学好记,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其与后来的《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书中之所以按照“赵钱孙李”的顺序排列,并非依据各姓氏人口数量,而是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 据宋人王明清考证,《百家姓》之所以将赵排在第一位,乃是因为当时宋朝皇帝为赵匡胤,赵乃国姓。而在宋朝建国之初,还另有政权并存。浙江有称王吴越国的钱镠,另外还有定都金陵的南唐后主李煜,所以钱、李二姓也被排在了前面。而据说编写《百家姓》的书生是钱塘人士,就将吴越王钱谬的正妃的孙姓排在了李姓之前,最终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则都是钱缪的其他后妃的姓氏,而后面的姓氏安排都大抵受当时门第政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流行世家门第政治的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非常重视姓氏,因为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家族地位,是一个人参加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名片。唐代曾以政治地位排出过名门八姓,彼此世世通婚。因此姓氏排序也便不可马虎半点了。当时朝臣编撰《氏族志》时,曾按旧日大族顺序在最前面分别排出“崔、卢、李、郑”四姓,惹得唐太宗很不高兴。朝臣只好按新的次序重新排列,自然,李姓被排在了第一位。而明代所编写的《千家姓》,也将朱姓排在了第一位。 需要说明的是,《百家姓》中并非只有100个姓氏, “百”只是一种泛称,并且其具体的数目在不同的朝代也有所不同。最初的《百家姓》收录了411个姓,至元代,由于连年战火,留下来的版本残缺不全,数目有所减少;明代版本则又做了增补,记录总共438姓,其中408个单姓,38个复姓;清人又进一步增补到504个,包括单姓444个,复姓60个,便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家姓》了。

第2个回答  2018-01-10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你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排,是因为这本百家姓成书于宋朝,按照当时世家大族的排序来排的,以为赵为皇姓,所以排第一,剩下的因为都是各地门阀大族,从唐末五代十国,乃至魏晋时期下来的……因为《百家姓》著于宋代,宋国姓为赵,故赵排第一;吴越国王钱缪当时奉宋为正朔,故排第二;钱缪之妻为孙氏,故孙排第三;时南唐也奉宋正朔,但去国号,后主李煜称江南国主,而非王,所以李排第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