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的原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下雪,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空中的水汽凝华后,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今天的世界。

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

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扩展资料:

形成降雪条件: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天空中积云中的水分遇冷形成了许多微小的冰晶,也就是冰晶核。冰晶核相互接触又聚集成比较大的冰晶,当冰晶大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重量就会从天上落下来。在下落的过程中空气温度较高,就形成了雨。下落的过程中温度较低就成了雪或者雨夹雪。
第2个回答  2019-03-09
云里面有很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小氺珠碰到小冰晶就会冻结粘附在小冰晶表面,当冰晶相互碰撞的时候的会迅速增大。当冰晶能够大到克服空气主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雪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3个回答  2019-03-09
雪主要产生于温度在0度以下的云中,其形成过程与雨相似,雪的产生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的交缘有关。当冷暖空气势均力敌,且空气温度较大时,往往形成雨夹雪,这样,降雪时间过较长,就有"雨夹雪,落勿歇“等说法。当冷空气势力较强,地面气温下降到0度或以下时。往往形成雪。此时,暖空气被逼南撤,天气转晴,就有”落雪见晴天“说法。当冷空气势力很强,一般雪下的较大,暖空气迅速南撤,天气很快转晴,并且持续时间长,就有,”大落大晴,小落小晴“的说法。
第4个回答  2019-03-09
雪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两点条件:水汽饱和,空气在一定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称之为水汽饱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指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如硫酸,氮及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微粒。总之,雪的形成离不开以上两个必备的条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