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景?

如题所述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原来,是出身贫苦的惠能,听到其他弟子吟诵神秀一偈,认为还未见本性,便托人帮忙将此偈题于墙上。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惠能接受了衣钵成为佛门六祖。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神秀尚未见悟,故未能得到弘忍的肯定,持此观点的多引用《六祖坛经》中的语意。但我觉得这有点过份褒惠能、贬神秀了。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 佛法 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是因为心对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会产生贪嗔痴。这样便无法 明心见性 ,得到真正的自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明这首诗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明白菩提、明镜、本来和何处是什么意思。就能够理解惠能大师这首诗的意思了。菩提是佛经中的用语,来自佛祖悉达多在菩提树下修行时,其脑海中突然呈现了绵绵而动的空灵状态一一开悟(明心见性),因为他是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所以,就把开悟时脑海中绵绵而动空灵状态称为菩提。就是菩提本无树的意思(境)。明镜亦非台的明镜,此明镜是佛家说的三身四智中的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之圆镜是对菩提状态形相的描述,它告诉我们菩提状态是球体的多面镜,不是人们放在梳妆台上的镜子。即是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本来无一物的本来,此本来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之地一一不生不灭不变的绵绵而动的菩提状态,这样的菩提状态中没有物体的存在。即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何处,指的是什么地方。在绵绵而动的菩提状态中,既没有物体的有存在,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连何处都没有了,那里还有什么尘埃呢!即是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惠能大师这首诗,是在看了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写的。神秀描述的是修行的过程,惠能大师描述的是事物的本来状态,是修行达圣的结果

      如果以俗世的说法,什么机辩?不就是玩文字游戏的诡辩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 偈语 ,出自六祖慧能和尚。话说当年五祖弘忍行将圆寂,就想挑出一个有智慧大德的接班人。从日常观察看来,神秀性聪敏多才,慧能迟钝稳重。弘忍也不好妄自抉择,于是对众弟子出一题,要大家把悟道心得作一偈,呈上来看,以此决定各自智慧和对佛法的领悟。

    自古掌门其实都喜欢老实人,老实人最大的好处是会完全继承自己的思想、理念,关键是永远不会造自己的反,翻自己的案。弘忍一看慧能平日里老实巴交的,这会突然悟透,境界确实高出神秀不少,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神秀虽然聪敏,但是在修行上还是比较踏实,“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的偈语是说,要修身正念,随时把自己的肉身看着菩提树一样庄严,让内心像明镜台一样干净,要做到这些,就要时时修身正念,勤做功课,不使身有偏颇,心有杂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既没有物体的有存在,也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连何处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尘埃呢
第2个回答  2019-09-09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第3个回答  2019-09-09
且不说神秀之偈为原创。就内容上,也是两位大师出于对 佛法 的领悟,提出了各自“见性成佛”的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事实上,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主张“拂尘看净”,并因此成为佛门北宗的开山祖。“渐修派”,也成为佛门的重要流派。而惠能主张的“本来无一物”,实际上就是说“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惠能主张“见性成佛”,又被称为“顿悟派”,是惠能所创佛门南宗的主要法理。而说回题目,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这便是六祖借此偈说的佛理。 其认为,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牵
第4个回答  2019-09-09
它告诉我们菩提状态是球体的多面镜,不是人们放在梳妆台上的镜子。即是明镜亦非台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