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类风湿因子、抗链“O”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我们体内有一种蛋白质,被叫做球蛋白。我们已经知道的抗体,就是球蛋白,被称为免疫球蛋白(Ig)。人体内的抗体,分为五种:IgG、IgM、IgA、IgD、IgE。现在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以变性的IgG为抗原而产生的自身抗体,也就是说,对应类风湿因子的自身抗原是变性的IgG分子。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患者体内所特有的,但是此问题最早是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中发现的,因此被叫做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可以分为自然发生的和RA特异性的两种。自然发生的类风湿因子,只有IgM一个类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较低,常常可以出现在健康的老年人体内。而RA特异性类风湿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还有IgG、IgA型。因为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约占80%。同时,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有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我们在临床中,可以遇到检查类风湿因子的同时,还检查具体的免疫球蛋白项目,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体内的类风湿因子分子类型。也有资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这样的说法,就是具体到了类风湿因子的分子类型,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参与致病过程:①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预后差;③IgG型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因此,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的诊断、预后评估、治疗评测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类风湿因子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随年龄的增高,阳性率可增高,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RF假阳性率为2-25%不等。而且在许多其他疾病中出现,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风、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检测到类风湿因子。 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且骨破坏发生率高。有学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危险因子。类风湿因子的表示,定性检查用阴性、阳性区别,阳性是异常情况。更多的是定量检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体水平越高。在类风湿的治疗中,患者可以达到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转阴的结果,但是如果类风湿出现反复,类风湿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现。在类风湿患者中间,也存在不少病例,怎么治疗类风湿因子都存在,但是身体症状、其它检查项目都比较正常,有的情况还是高滴度的情况。我认为应该这样看:这样的患者,至少应该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护,远离会引起复发的因素,预防类风湿的复发。类风湿因子是一个免疫学指标,虽然可以作为一个疗效评价指标,评价治疗的效果,但是不会像血沉、C反应蛋白那样,随着炎症情况而变化明显,因此不作为监控疾病活动的指标,也不需要经常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我们简称抗O或ASO。正常参考值:成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