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一名龙芝,酸、平、无毒。明目,补肝,安神,增强记忆力。
赤芝:一名丹芝,苦、平、无毒。解胸胃郁结,补中益气,使人神志清明。 黄芝:一名金芝,甘、平、无毒。益脾胃,安神。
白芝:一名玉芝、素芝,辛、平、无毒。止咳益肺,安神,亦增强体力。 黑芝:一名玄芝,咸、平、无毒。利水道,益肾气。
紫芝:一名木芝甘、温、无毒。益精气,坚筋骨,利关节,疗虚劳。
青芝
青芝(青芝又名龙芝。酸平无毒,主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抱朴子云:[青者如翠羽],认为云芝{Coriolus versicolar(L.:Fr.)Quel.}可能是青芝的代表,此种真菌亦具革质菌盖,表面有短绒毛,因此富多样色彩变化。
赤芝是灵芝的红色品种,又名丹芝,生长在霍山的多为人工或半野生状态,是灵芝中药效较好的种类之一。一般所说的灵芝为此类的代表种,菌伞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有漆样光泽,分为有菌柄和无菌柄两种,有菌柄与菌伞同色或较深。采收季节在六月至八月。文献名有丹芝、红芝、血灵芝、潮红灵芝、灵芝草、三秀、万年蕈、吉祥蕈等。
黄芝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1、补肝明目。用黄精二斤、蔓菁子一斤,共同九蒸九晒,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常服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2、大风癞疮(风邪入血,日久成癞,鼻坏色败)。用黄精去皮,洗净,取二斤晒干,放在米饭上蒸到饭熟时,把药保存好,经常服食。 3、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用黄精、枸杞子等分,捣碎作饼,晒干研细,炼蜜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白芝,又名玉芝。抱朴子中描述白芝如"截肪",因此苦白蹄{Fomitopsis officnalic(Vill.:Fr.)Bond.et Sing}可能为此类。这种真菌菌肉质白,如马蹄状,大者可数斤,生于松树和其他针叶树上。 主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安魄。 性味:辛、平、无毒。 白芝,又名玉芝,桦滴孔菌。生长于海拔3200米针、阔叶林枯桦树干上单生。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49%-72%。本菌含木蹄菌酸,对化脓小球菌有拮抗作用。从该菌还分离到多孔菌酸A、B和C等三种物质,其中C可抑制分枝杆菌的生长;B是土莫酸和脱氢体的混合物。还可抗小白鼠及猴子的脊髓灰质炎。
黑芝,别名玄芝、黑云芝、假灵芝,拉丁名为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dae或Fructificatio Amaurodermatis Rugosi。野生黑芝高清图
科属分类
黑芝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灵芝科—灵芝属。 来源考证
“黑芝”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录》云“黑芝生常山。”而《新修本草》对黑芝产地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因此,单从产地不足以为考证依据。《采芝图》有记载:“黑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因此,此种黑芝可能是多孔菌科假芝属种类,并且极有可能是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Bl.et Nees)Tarrend}和黑柄多孔菌(Polyporus melanopus Fr.),因为这些植物在现代医药文献中也有药用得记载。
功效与主治
黑芝益肾、利尿、通九窍、聪察、消积;主治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消化不良。
分布地区与环境
黑芝分布于福建、广东、云南、海南、广西、西藏等地的林中地上和地下的埋木上,或附着于土中的腐木上。
采收和储藏
夏、秋采收,去掉泥沙,晒干,备用。
植物形态
1.皱盖乌芝:子实体一年生,有柄。菌盖圆形至近圆形,有时不规则形,宽3—10(—13)cm;盖面具不明显的皮壳,淡褐色、黑褐色至黑色,被微绒毛,具辐射状皱纹;边缘整齐或波状。管口面白色,伤时变红色或紫红色,后变为黑色;管口角形,每1毫米间4—6个;菌管单层,短,色暗。菌柄中生、偏生至近侧生,常扭曲,灰褐色至近黑色,3.5—8cm×0.5—1cm。菌肉黄白色,伤时变为红紫色,后变为黑色。菌丝系统为三体型,生殖菌丝无色,有锁状联合。孢子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微粗糙至有小疣,淡褐色,8—10μm×6—7μm。
2.乌芝:菌盖肾形,具侧生柄,有时圆形而具中生柄。硬木栓质,扁半球形,有微细绒毛或光滑,暗青褐色或深棕灰色至暗灰色或灰黑色,具有同心环带及不显著的辐射状皱纹,宽2—15cm,厚5—10mm;边缘锐或平截,波浪状。菌肉淡色,厚1.5—6mm。菌管长2-6mm,色较菌肉深,管口近白色,受伤后立即变为血红色,圆形,平均每毫米间6个。柄圆柱形,往往弯曲,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或光滑,长5—40cm,粗2—14mm,有假根,有时分叉。孢子近球形,淡黄色,8.5—11μm×8—9μm。
功效分类
黑芝分为益肾药、利尿药和消积药。
性状鉴别
(1)皱盖乌芝:菌盖肾形或类圆形,直径3—10cm,厚5—7m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有细微绒毛,并有放射状深皱纹和不明显的环纹,边缘锐,波状,多瓣裂。管口面类白色或黑褐色。纵剖面可见菌管单层。菌柄偏生,圆柱形,弯曲,长4—12cm,直径3—10mm,下部有假根,与菌盖同色,有细微绒毛。木栓质。气微,味淡。
(2)乌芝:菌盖直径2—15cm,厚5—10mm,表面青褐色、深棕灰色或灰黑色,具细微绒毛或光滑,有同心环纹及不明显的放射状皱纹。管口面暗褐色。菌柄光滑,有假根。硬木栓质。气微,味淡。
性味 淡、平、无毒
药材基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皱盖乌芝和乌芝的子实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每次10—15g。
紫芝为灵芝科真菌紫芝Ganoderma si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子实体。
文献名:紫灵芝、黑芝、芝、中国灵芝、木芝、灵芝草。
采制:采后洗去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子实体及菌丝体含蛋白质、氨基酸、糖类、香豆素、甾体及三萜化合物。子实体并含油脂、蜡、挥发性及升华性物质。
性味:性淡、温,味稍苦。
功能主治:能补中强智、宁心益胃,用于神经衰弱、失眠、胃痛、消化不良、解菌毒,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形态特征
菌盖木栓质,多呈半圆形至肾形,少数近圆形,大型个体长宽可达20cm,一般个体4.7×4cm,小型个体2×1.4cm,表面黑色,具漆样光泽,有环形同心棱纹及辐射状棱纹。菌肉锈褐色。菌管管口与菌肉同色,管口圆形,每毫米5个。菌柄侧生,长可达15cm,直径约2cm,黑色,有光泽。孢子广卵圆形,10~12.5×7~8.5um,内壁有显著小疣。
紫芝的世界分布
紫芝世界上紫芝科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亚洲、澳洲、非洲及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处北半球温带的欧洲仅有紫芝属的4种,而北美洲大约5种。我国地跨热带至寒温带,紫芝科种类多而分布广。 紫芝的国内分布:我国紫芝类真菌自然分布的总特点是东南部多而西北部少。如果从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向南方向的西藏东南部画一条斜线,便可将紫芝的分布划分为迥然不同的两大区,正好说明紫芝科种类的分布与我国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吻合。目前已知此条线以西由于干旱或高寒等原因,缺乏紫芝繁殖生长的天然条件,只分布有树舌(Ganodermaapplanatum)和紫芝(G.lucidum)两种。在青海、新疆和宁夏几乎没有发现常见的紫芝(赤芝)。将这条线的以东地区根据南北气候及植被类型的变化以及紫芝种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