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祭祀”就是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

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扩展资料:

祭祀的时间

1、清明节:四月初五,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因与寒食节相邻也就成为了扫墓祭祀先人的节日。

2、端午节:五月初五,是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为驱虫

4、鬼节:七月十五,中国传统称中元节,民俗中称鬼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会,但其是来华以后才有定为这天。

5、十月初一:称之为寒衣节。据说起自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所谓“十月一日送寒衣,哭倒长城千万里,抱骨回乡。”

6、十一月十六:此日祭供有请求佛主超度亡灵的意思。

7、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送灶神、祭祀迎春之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祭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4

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祭祀: 对祖先行礼,也意为敬神、求神、祭拜祖先。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从宗教和民俗意义上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祭祀:指祭神、祭祖。


扩展资料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

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祭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5

祭祀是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从宗教和民俗意义上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祭神、供祖或以仪式追悼死者的通称。如祭天、祭祖、公祭;祭祀:指祭神、祭祖。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

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拓展资料:

祭祀二字,祭侧重的是向祖先向天地汇报工作。祀侧重的是,希望天地祖先,对自己未来的新工作,给予新的指导、教诲和启发。比如,皇帝御驾亲征要去攻打戎狄国家,在大军出发之前,就会举行祭祀大典。

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华夏人的神,分为自然神和祖先神。因为华夏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祖先神一直往前追溯,也是自然神,创造世界的神的后裔。在根本上,他们都是统一的。

祀,左边是神,右边是巳。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在华夏文化中,阳为吉,阴为凶。华夏文化中的神,也不是指人格化的那种妖怪,而是主导阴阳二气造化的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申请让这个力量,出阳藏阴,便可趋吉避凶,趋福避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意思】祀神供祖的仪式。

【读音】jì sì 

【引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死而非其罪, 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近义词】祭奠 [ jì diàn ] 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扩展资料

【例句】

1、清明时节许多人到烈士陵园祭祀革命先烈。

2 、隆重祭祀祖先,聚族而居钟鸣鼎食,是封建家族制度下重要的日常活动。

3、农历二十三小年,是祭祀灶神的日子。

4、腊八节本是我国古代冬季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日子。

5、祭祀是中国古代君王的重要活动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祭祀[jì sì]:旧时习俗,陈设供品向祖先或神佛等致礼,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

拓展资料

1.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只、人神。天神称祀,地只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是祭祖日。

2."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