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柏拉图哲学的问题

柏拉图用寓言哲学家比喻成“走出洞穴的人”的是哪一篇?(答案要详细一点,最好也把这个寓言也些出来)

呵呵,你说的东西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中。刚刚翻了下,这个故事在第七卷。
懒得复述了,大概的意思帮你查一下: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看世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人也是一个道理。

这个隐喻起码有如下几层意思:其一,每个人似乎都是洞中之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家庭、生活、学历和周边的环境不同,每个人只能认识到事物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方面,也就形成了认识上的“洞穴”,无法了解自己身后与洞外的大千世界。更可悲的是,有时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无知,还把“无知”当成“有知”,自以为是,自得其乐。

  倘若一个人满足于这种状态,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新知。

  其二,一定要出洞。为了开拓视野,更新知识,一定要争取回过身来,勇敢地走出洞外。尽多地吸收和学习自己原来所缺乏的事物和知识,不要生活在虚幻和假象当中。

  其三,求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获取真理、扩充知识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它乃是一件需要经受千辛万苦和付出汗水与心血的事情。为了获得真理,追求光明,变更观念,每个人必须勇敢地“转身”并“走出山洞”,也就是要勇于挑战自我,打破原有的限制,冲破旧有的束缚。

  其四,勇于护守真理,不惜为真理献身。许多时候,当一个人走出固定的思维“洞穴”、形成与众不同的新的见解或看法的时候,必然会与传统、习俗、偏见乃至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分歧或对立。试想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其科学理论的时候,反对的声音是多么地强烈,而拥护者又是何等的少!真理似乎往往先由少数人提出,然后才能逐渐地、甚至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勇于向无知和愚昧挑战。否则,一个人很容易在外界强大的压力面前低头,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

呵呵,如果想了解柏的理论,建议好好看看《理想国》,虽然很枯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6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

公元12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一直被教廷排斥,甚至欧洲已经不再流传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当时,柏拉图的学说占统治地位,因为圣奥古斯丁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以服务神学教义。直到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解释宗教教义,建立了烦琐和庞大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才重新被重视。

柏拉图的理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
第2个回答  2013-12-26
第28篇下属地七行
第3个回答  2013-12-26
哲学很深奥,我也懂的也不太多.
`不过,柏拉图哲学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或许我也并不了解,希望你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不好意思,我无法帮助你!
第4个回答  2021-04-1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生平简历和他的主要思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