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变小学教育管理的传统方式

如题所述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
,
我国的数学教学都是着眼于“教师”这个环节
,
认为只要教学环境优

,
教师素质高
,
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
在实践教学中
,
我们注重的是“教”,而忽
略了“学”,原本是“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的特殊教授形式
,
却往往成了以
教师为主体的独角戏
,
和者寥寥
,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
如何转换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应注重以下“五种思
维”的培养。

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想象性思维

想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认为,
想象是由一事物
想到另一事物,由另一事物想到又一事物的一种心理过程。想象可以打开思路,
使学生开阔视野、由此及彼,从中得到启发。丰富的想象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
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展和创新的
前提。
想象有利于扩展思维面,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情景,
激发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某些形象的描绘(如图、符号等)或语言文字的表述,让
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
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了学生
的表象储备,
促进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
富有多样性。

打破常规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性,
是指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求异思维具有
多样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对于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
独立策略的思考问题,
主动探索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
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
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
让学生从不同途径,
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日趋灵活。
心智技能较强的学生大多具
有充分发展的联想能力。
他们能不受陈旧的和固定的解法羁绊,
能机智地探究解
题的不同方法。为了使能力较低的学生也能从老框框中主动摆脱出来
,
结合课本
例题中“也可以算”和“还可以怎样算”,练习中的“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和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等练习形式,
教者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联想,
寻求不同的
解题途径,再进行筛选,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在教学中
,
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开发
,
让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能提问
,
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
也是学生勤于动脑
,
善于思考的表现。所以
,
在课堂教学中
,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

,
善于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维中寻找正确结论
,
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
突破思
维定势进行大胆质疑。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
,
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办法画圆呢?”对于学生的质疑
,
我首先表
扬他勇于思考
,
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
,
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这样
,
成功地
突破了课本上只用圆规画圆的单一方法
,
其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可见一斑。

精心巧妙的设置例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维

例题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教学中的各个小节都是由密切联系的
若干例题组成的,其中前面几个例题在理解某个章节内容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作
用。
后面例题一般都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规律性东西而设计的,
是前
面几个例题的延伸和发展。所以,例题的教学不应该不分主次,和盘托出。在教
学前面几个例题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指导学生理解
每个环节的原理很有必要,但以后的例题,可采用“半扶半放“或”完全放手
“的方法。例如“某校六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已知女生有
20
人。求这
个学校六年级男生有多少人?”教师先出示题目,
让学生试解。
然后只出示条件,
问题完成由学生根据条件提出。
通过教学情境的刺激,
学生从这样或那样的角度
看问题,
但不管哪种情况,
只要学生围绕例题,
积极联想,
就说明他开动了脑筋。
这时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教学收敛,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了。

整合积累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
应用题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
应用题是生产和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
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的题目。
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
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
需要学生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因此应用题教学
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同时又是学生思维的训练点。
我们
要通过应用题的教学,
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使学生遇到较复杂的、

生的、难解的问题时,能够自觉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
悉的、易解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改变方式进行思考,拓展解题思路,使解题
思路畅通,
使问题得以迅速、
顺利地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转化思想
方法的渗透,
就会强化学生转化的意识,
使学生逐步具有转化的能力,
形成一种
转化的思想;
学生有了转化的思想才能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
解决生活中错综复
杂的实际问题。
如求一块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学生就会把不规则小石块,
放到
盛有水的长方体、
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中,
由于不规则小石块进入导致水面上
升,
水面上升的体积就相当于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这样把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通过转化,
变成了规则的体积计算起来就很容易了。
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知识的教
学中,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要培养学生具有转化的思想,
运用转化的意识,
形成转化的能力,使学生拓展思路、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
素养。
让学生在学习、
生活实践中能自觉运用转化的思想,
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营造和谐的授课氛围,培养质学生的质疑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
指出:
“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因此,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
谐的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
无论提得正确与否,
甚至是提出的问题让人不可思议,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给以
积极引导,并帮助其转换角度,另辟蹊经,同时还应给其热情地鼓励和肯定。保
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彻底摒弃“一言堂,
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
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
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
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由于学生间存在
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
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
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
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
宽容与鼓励的情感
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阐述中找问题;
从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
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
从新旧知识的
矛盾中引出问题;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等。如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进行计算呢”。
其次,
在课堂
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由教师满堂讲,
学生被动的
形式,
改变教会知识为教会学习方法的教学观念,
腾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
质疑或向老师提问,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注:此文给一位数学
老师整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