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锤炼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生”的论文

如题所述

一、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的知识内容和品德要求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所阐发的知识内容和现实要求在道德领域的延伸和具体化,是实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行为规定和价值规范。是以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为逻辑基础的,它贯彻了党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以德育人”和“以法教人”相统一,帮助大学生全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在阐发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即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的道德要求时,同时也阐发了这三大领域的法律要求,提供了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逻辑理路,架构了一个从道德到法律过渡的桥梁,也体现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不可分割性,形成了从理想或思想到道德、从道德到法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框架体系。其次,从各自的特征和功能及其互补性来看,就理想或思想部分和道德部分而言,如果说,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生观、价值观是具有统领性的,它是人的精神风貌的一种综合呈现,道德则是具体行为活动的准则,它要解决的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应当”问题,提供的是人们在具体的行为选择时的价值导向。显然,这两者的互补所体现的是从一般到具体、从虚到实的逻辑理路。同样,就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而言,如果说,道德主要是诉诸人们行为活动的“应当”,这种“应当”相对地说,主要是通过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和荣誉感,端正人们行为选择的动机来达成的,那么,法律则以“他律”的硬调控方式直面人们行为的“结果”,法律虽然不是完全不管人们的行为动机,但是它所关注的是人们行为结果所造成的法律事实,法律必须重证据就体现了这种精神。法律以一种强制的形式,通过唤起人们对自己权利与义务的关注,使人们明确自己的行为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从而强化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角色的观念。所以,从理想或思想→道德→法律,贯彻了这样一种逻辑理路:人们人格的塑造和品质的培养,理想是灵魂、是先导,行为是血肉、是确证,而行为的结果则是判断、裁定的最后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和谐,首先是法律秩序,进而是道德秩序,最后是对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追求,这是一种由形而下向形而上的运动。但从一个人的品德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来看则相反,它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的建构,然后是行为应当体系的确立,最后才是对行为法律后果的关注。这就是古人所一再强调的做人要以“立志为先”、“励志为要”、“知耻为诫”的道理,也是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的表述顺序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原因。这是一种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运动。本书的逻辑体系就是在这两者的双向运动的互动中,以大学生在其人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和现实状况与问题为依据而确立的。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是,从一般道德理论知识到社会主义道德;从社会主义道德同人类道德文化优秀遗产的历史联系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道德;从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到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最后落脚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的途径和方法上。二、影响道德品质形成的因素 道德品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被称为品格、品行、品性、品德或德性。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一个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与个体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关,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1)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水平对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乃至对道德行为的手段及内容起着决定作用,不同的生产关系,不同的经济地位,决定着不同道德活动。所以,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是受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任何现实的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既定的客观条件、脱离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人的行为和认知水平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资料水平相联系的,人类正是在生存需要的驱使上,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始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类的行为不仅仅是满足于生存需要,从此而产生了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行为的动力更多来自与生活资料水平相适应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空间和领域越来越广,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社会化和广泛化。为此,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要与社会规范相适应,还会通过意识形态、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来强化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从而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形式。一方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堂教学,如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实践课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灌输和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模范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生影响。因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信赖,教师很容易形成自身的权威地位,教师良好的品行就容易被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模仿;第三,学生通过学校生活建立的交往关系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养成,在自己与同学、同伴,与老师、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并养成合作、友爱、诚实、进取等道德品质。因此,学校的良好教育、教师的为人师表、班极的友善的氛围、伙伴的友好合作,都会对个体的品质的形成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忽视道德教育、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校风班风不良、交友不慎,也会对道德品质的塑造起到反作用。(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主要通过三方面影响孩子:第一,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胜过任何说教,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父母的道德观念,模仿父母的言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很重要的方式是模仿。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父母良好品格会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反之,会给孩子负面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第二,家庭氛围。家庭和睦,家人相互关心,互相尊重,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外在条件。第三,父母教养方式。有些学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当然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4)个人主观努力人并不是消极被动适应环境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品德形成中,外部环境的因素只有通过主体内在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人有自由、自觉选择的能力,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自觉认识和选择自己道德品质发展的方向。三、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在社会对个体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个体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的形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上升为道德情感,再由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意志,最后通过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过程。(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感性认识,即道德生活中的感觉和经验;另一种是理性认识,即道德概念和运用概念做出的判断。道德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如学生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公物和爱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都有了较好的了解和理解,就表明他们的道德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道德认识包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越了解,对道德要求越认同,就越能自觉自愿地去践行。相反,如果对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了解不深入,对道德的社会作用不认同,就不可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做,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一个完全没有道德的人。提高道德认识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第一步,但道德观念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只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所以作为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提高道德认识水平。(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倾向。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我们对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敬佩之情,对损人利己的人产生厌恶的情感,对自己的舍己为人的行为感到欣慰,对自己的过失言行感到羞愧等等。可见,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行为时,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道德行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要求个人做出必要的克制或者牺牲,那么这种行为并不是人的自发行为,是要意志参与其中的。雷锋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道德楷模,他能始终如一地牺牲自己,帮助他人,这其中没有道德意志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正如毛泽东指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道德意志能使人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大学生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平时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意志力。面对挫折不灰心、不气馁、不轻易屈服外在的压力,自己认定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到底。(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习惯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道德行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不致于好心办坏事。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人的道德行为,使其贯彻始终,经过多次反复和实践,便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古人说:“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说得就是强化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结构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品德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发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和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一股内部动力,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它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道德知、情、意的基础形成的。是个人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道德行为既可使道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知、情、意、行是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对道德观念认识不清,那么知、情、意、行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如果道德情感体验不深,就会缺少推动道德行为的力量;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重视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可能使学生言行脱节,产生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就会出现大学生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四、加强道德修养和锤炼道德品质中世纪著名的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的一个重要作用。爱因斯坦也说:“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道德准则的发现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人无德行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思想道德教育为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力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当代大学生在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生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及其巨大的社会功能、重要意t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通过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深入学习,我们大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和实践其内容。(一)培养和完善个体道德人格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需要我们社会学校和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学过哲学知道,内因是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因此要完善道德人格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主要可以通过一下几种途径:第一,努力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不断的学习,不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是完展自身的道德人格,并进一步树立自己的道德信仰。第三,积善。这就是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战国时伦理思想家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第四,慎独。其实,内心深处的念头,最隐蔽的不为人知的行为,最细微的举动,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修养方法,源自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诚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还是一种社会资本,它对日常的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社会稳定等等都会产生影响。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方法: (1)结合实际开展诚信教育。(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3)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4)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惩罚机制。(5)培养完善的人格。(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都渴望自己活的精彩。历史证明,只有那些专为公共福利服务,使自己高尚的人才是伟大的人;那些能使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人。看看我们现代很多的成功人士,他们所具有的高尚的道德人格其实是推动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包尔生先生在他的《伦理学体系》一书中提到的“善良的人活得好,而邪恶的人活得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