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学工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如题所述

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
日本从明治时期开始发展现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基本达到了欧美的水平,成为东亚惟一的工业强国.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以赶超欧美为目标,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到80年代日本一举成了公认的"世界工厂".
(一)二战之前的工业化
1.工业化历程
1870年,明治政府成立了实施"殖产兴业"政策的工部省.该机构改组旧幕府的军工厂,建立了大批国营企业;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出售给特权商人,以鼓励投资近代工业.以棉纺织业为龙头产业,日本工业从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工业化初期,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一直是70%左右.但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对钢铁,机械等重化学工业品的需求,重化学工业各部门增长迅速.1919年重化学工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7%,一些部门已完成了由人力向机械动力和电力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周围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带,初步建立了近代工业体系.
一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连续遭遇危机,工业发展停滞,直到进入30年代以后,以军事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才又迅速增长.1930-1937年,重化学工业的生产额增加了3.6倍,附加值增加了2.9倍.1937年,重化学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2.1%,占附加值总值的比重则高达86%,已经成为日本工业的主角.
30年代日元汇价下跌,外国产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优势大为削弱,这对日本工业的生存发展非常有利.当时,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工业部门致力于开发技术,开拓市场,努力降低成本,推动产品国产化和多样化;相比之下,化学工业特别是其中与纤维工业关系密切的产业,则依靠国内市场,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催生了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但由于为战争服务,重化学工业结构高度军事化,而且生产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其基础非常脆弱.另外,与重化学工业相比,用于满足大众生活的产业,如轻工业,家电业等在战争期间却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科技能力看,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这也正是日本"世界工厂"的优势所在.战后以来,日本利用陈旧设备少的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重化学工业,迅速缩小了与欧美各国在传统工业技术方面的差距.以钢铁工业为例,1974年日本氧气顶吹转炉和连续铸钢机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2451万吨和4018万吨,把其他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7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科技革命中,日本不仅逐渐摆脱了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全面赶上或超过了美国,而且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相当的优势.据通产省1989年《产业白皮书》的统计,在当时已经商业化的40种高新技术产品中,日本赶上或超过美国的已有36种.以代表半导体尖端技术的芯片为例(参见表9),1984年以后日本的芯片生产技术迅速提高,1988年1M芯片产量占世界市场的91%.1990年日本已经掌握了1000M芯片的生产技术,连美国也望尘莫及.
1.重化学工业化战略
(1)重化学工业的范围及特点
从上文对日本工业化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化,日本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正是由于重化学工业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才最终成为了"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对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究竟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作用呢
重化学工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二是以一般机械,电气机器,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为主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其中,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是日本50-60年代的支柱工业,而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一般机械工业则是70年代以后的支柱工业.
重化学工业的显著特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化学工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益,大批量生产将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是在轻工业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沿着基础原材料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的顺序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是机械机器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机械机器工业则是传统工业的精华和现代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有一定素质劳动力.
(2)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确立
战后初期,日本工业仍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非现代工业结构,其比较优势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学工业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因此,在战后初期选择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走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如当时日本银行总裁万田尚登和运输省的官员们就主张,日本应该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至于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汽车等工业,可以依靠进口.
另一种意见是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主张走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化道路,即实行重化学工业化战略.他们认为:应通过政府的扶植,保护措施,把重化学工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工业和技术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提升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是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强国战略.因此,日本在工业化总体战略上没有强调"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而是强调"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即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学工业的战略.
(3)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内容
重化学工业化战略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重化学工业在工业以及出口中的比重,建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包括进口重化学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基础薄弱的重化学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技术更新改造,或建立新的工业部门;依据进口替代的原则,加大对重化学工业的资金支持,利用产业政策有步骤地加以扶植;通过限制进口国外同类产品,保护重化学工业的国内市场,促使其发展成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4)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意义和影响
重化学工业战略的实施,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并迅速发展.由于重化学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其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日本的生产力.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重化学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使工业发展对产业机械的消费转回国内,产生了"投资促进投资"的效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鉴于重化学工业发展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日本非常注重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促进资本积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从而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潜力.
第二,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重化学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在提升日本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日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其中造船工业和钢铁工业从60年代开始,汽车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从70年代开始,都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使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1960年,重化学工业产品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为42.1%,1980年则增长到84.4%.由于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了改善,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日本在对外垂直的国际分工关系中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处.
第四,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际收支问题.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收支的天花板"问题.重化学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依靠庞大的消费市场才能实现,所以工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必然寻求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强;如此获得的规模经济效益使日本的国际收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总之,正是由于在一定的工业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工业生产,科技水平方面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才得以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业强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2.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使日本工业的发展更具国际性,因而成为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加工贸易的含义
加工贸易是指进口(或出口)的目的在于加工后再出口(或进口),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以及来件装配等贸易方式.战后日本在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结构的改善,例如战后初期,日本的工业出口以轻纺产品为主,但到80年代初期则提升为以机械机器产品为主.
(2)日本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确立
面对国内外条件,日本在战后初期开始了一场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最后集中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开发主义模式"和"贸易主义模式".
以有泽广巳和都重留人为代表的"开发主义"者,主张从优先开发国内资源入手来发展经济.他们认为: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分裂,世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美国以外的国家购买力不足,因此依赖对外贸易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应当通过国家投资,技术引进对本国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以中山伊知郎教授为代表的"贸易主义"者,则主张从发展对外贸易入手来发展日本经济,将国内问题放到世界经济中解决,实行加工贸易立国型产业化道路.他们认为:日本资源不足,人口过剩,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资本积累和人才培养,才能加速工业发展,实现现代化.
经过争论和比较,日本政府采纳了贸易主义者的意见.1955年12月,鸠山内阁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认为当时国际市场逐渐扩大,矿产资源和能源价格低廉,对发展加工贸易非常有利,把"振兴贸易"列为基本政策之一,最终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内容
战后初期,日本轻工业恢复生产比较迅速,轻工业产品出口成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推动轻工业品大量出口,以便赚取外汇,解决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这成为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起点.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轻工业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进口矿产资源和能源发展初级加工生产,满足国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外汇收入增加后,除进口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能源外,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能力,如此往复循环.通过这种方式,日本依照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步完成产业的进口替代.
虽然日本政府1980年又提出了"技术立国"战略,但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思路仍起作用,只是根据当时日本工业现状,具体贸易产品发生了变化,由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重化学工业产品转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的知识密集型产品.
(4)加工贸易立国战略对重化学工业发展的影响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的国际收支问题,并利用国际市场克服了重化学工业发展的种种局限.
首先,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上廉价的资源和能源.日本资源贫乏,仅仅依靠国内储量,资源能源消耗巨大的重化学工业是不可能发展的,而通过贸易立国战略,大量进口资源能源,有力地保证了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以钢铁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为例,1958年日本进口铁矿石759万吨,1965年增加到3877万吨,1972年又达到11152万吨,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
其次,工业产品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虽然人口稠密,但相对于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说,市场还是十分有限的.通过加工贸易立国战略,日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保证了重化学工业规模效应的实现.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日本企业在改组,重组的基础上互相联合,产业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另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还对重化学工业发展赋予了更高的目标:一种产业并不满足于国内的发展,在比较成熟时还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工业生产结构重化学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世界市场上出售的产品更加丰富,在世界工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大,并逐渐占领了高科技产品市场,进而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3.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与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关系
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工贸易立国和重化学工业化这两大战略是密切相连的.如前所述,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保证"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制成品"这一基本的循环模式连续不断地运行,实施加工贸易立国是必要条件.而要实现"立国"的目标,关键在于该国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根据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没有出路的.
所以说,重化学工业化是加工贸易立国战略的主要对象和产业基础,而加工贸易立国又使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两大战略反映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既依靠国际市场又非常自主的发展理念,是日本"世界工厂"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的战略保证.
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出自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度的《经济白皮书》.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苔莎·莫里斯—铃木在她的《日本的技术变革》一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引自金明善主编:《日本现代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98页.
引自金明善著:《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明天》,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第324—325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2页
国际收支的天花板是指每当景气过热进口增加,日本政府都不得不在外汇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措施,以至经济增长率的上限往由国际收支决定.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0页
该提法出自邱询旻:《国家可持续竞争力长期视角分析》载于《财经问题研究》 2002年06期
张鸿《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日本的产业政策为例》 载于《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8期
见日本经济新闻社编著,大连市信息中心编译:《昭和经济里程2:日本的产业》东方出版社1992年6月版,84页
出自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7页
当时引进并推广先进的股份公司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弃官从商的涉泽荣一,详见周见:《明治时期企业家的形成与日本式经营》载于《经济科学》1997年01期
本定义参考2001年以来吕政,唐杰,冯昭奎等对世界工厂的相关著述或言论.
分别为1688年停止进口法国,荷兰的毛织品;1700年禁止从印度,伊朗和中国进口棉织品.
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学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见金凤德:《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再研究》载于《日本问题 》1986年第6期
美国学者彼德·德鲁克甚至认为,在日本之前的英,德和美都是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只有20世纪的日本是通过经营管理上的领先地位成为经济大国 (彼得·德鲁克,1990).
冯昭奎:《"世界工厂"的变迁》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年07期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见国家经济统计局公布的1-6月份相关数据
《诠释"中国制造"》国研网相关专题
工业增加值为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现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张祖:《中国向"世界工厂"大踏步前进》载于《价格与市场》2003年01期
《经济观察报》2003年8月18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