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地质灾害的特点、危害?

如题所述

隧道地质灾害主要有塌方、涌水、岩爆、膨胀岩等.
隧道围岩塌方的形式、特点和条件
(1)松散体结构的土状围岩或极破碎的围岩,主要是I、Ⅱ类围岩容易发生整体不稳定塌方。其特点是,隧道开挖后,围岩在爆破震动、松动压力和变形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解体溃散、分离剥落,形成塌方;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则可形成突泥、涌泥或泥砂石流状塌方。
(2)局部不稳定的围岩或完整性较差的块状围岩,如断层带、剪切带、片理化带、破碎带等部位的围岩容易发生局部不稳定塌方。其特点是,由关键块体(冠石)的滑塌引起局部破碎围岩塌方,它受上述这些断层带等结构的控制。
(3)围岩中的结构面和隧道开挖面相交,构成不利组合,形成具有滑塌趋势的块体,这就容易形成局部不稳定块体塌方,它又分为坠落型、滑动型和倾倒型。其特点是,严格受结构面控制,塌方体呈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隧洞内的岩爆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 在未发生前,并无明显的征兆,虽经过仔细寻找,并无空响声,一般认为不会掉落石块的地方,也会突然发生岩石爆裂声响,石块有时应声而下,有时暂不坠下。
② 岩爆发生的地点多在新开挖的工作面附近,个别的也有距新开挖工作面较远,常见的岩爆部位以拱部或拱腰部位为多;岩爆在开挖后陆续出现,多在爆破后的2~3小时,24小时内最为明显,延续时间一般1~2个月,有的延长1年以上,事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③ 岩爆时围岩破坏的规模,小者几厘米厚,大者可多达几十吨重。石块由母岩弹出,小者形状常呈中间厚、周边薄、不规则的片状脱落,脱落面多与岩壁平行。
④ 岩爆围岩的破坏过程,一般新鲜坚硬岩体均先产生声响,伴随片状剥落的裂隙出现,裂隙一旦贯通就产生剥落或弹出,属于表部岩爆;在强度较低的岩体,则在离隧洞掌子面以里一定距离产生,造成向洞内临空面冲击力量最大,这种岩爆属于深部冲击型。
膨胀岩土的承载力一般较高,承载力问题不是主要矛盾,但应注意承载力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膨胀岩土裂隙很多,易沿裂隙面破坏,故不应采用直剪试验确定强度,应采用三轴试验方法。
膨胀岩土往往在坡度很小时就发生滑动,故坡地场地应特别重视稳定性分析。本条根据膨胀岩土的特点对稳定分析的方法做了规定。其中考虑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十分重要,含水量变化的原因有:
1 挖方填方量较大时,岩土体中含水状态将发生变化;
2 平整场地破坏了原有地貌、自然排水系统和植被,改变了岩土体吸水和蒸发;
3 坡面受多向蒸发,大气影响深度大于平坦地带;
4 坡地旱季出现裂缝,雨季雨水灌入,易产生浅层滑坡;久旱降雨造成坡体滑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25
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种,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的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响交通:岩溶塌陷对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行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公路、铁路的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
  毁坏农田:发生于农田中的岩溶塌陷,会使作物被毁,粮食减产,给人民群众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积的减少,未进行填埋或者由于塌坑规模太大而不便进行填埋的地方则无法继续进行农作物耕种。
  破坏建筑:发生于建筑及人口密集区的岩溶塌陷,会造成房屋墙壁裂缝、屋内地面裂缝下沉,严重的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
  沟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于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体水质较差,岩溶塌陷发生后,揭穿了灰岩含水层顶板,沟通了地表水系与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过塌坑大量涌入岩溶含水层,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连通性好,污水会在岩溶含水层中迅速扩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规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应。
第2个回答  2010-07-19
施工前,一定要仔细审核地质报告质料,并到现场核实,如有不符的应及时报告。隧道内最怕流沙层,支护和内衬不好处理,透水量大,容易塌方。应及时减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