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义词变成贬义词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些词语不仅承载特定的意义,而且常常附带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伟大、聪明、纯洁、高尚、敬爱”等,这些词语带有赞许、喜爱、尊敬和肯定的情感色彩,属于褒义词。相对的,“渺小、愚蠢、卑鄙、丑恶、轻视”等词语,则带有谴责、厌恶、轻视和否定的情感,属于贬义词。在反义词中,这种褒贬色彩尤为明显,如“勤奋——懒惰”、“美好——丑恶”、“勇敢——怯懦”等。同义词中也有不少带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如“鼓励”与“怂恿”,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成语也不例外,如“奋不顾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是褒义词,而“贪生怕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则是贬义词。
然而,汉语中大量存在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它们可以正面使用,也可以负面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语的情感色彩也在变化。有些词从褒义转向贬义,如“大锅饭”,最初带有褒义,如今则略含贬义。有些词则从贬义转为褒义,如“竞争”,过去多用于贬义,现在则多用于褒义。还有些词从中性转为贬义,或由贬义回归中性,如“策划、集团”等。
在使用词语时,尤其是同义词,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其意义,对于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还需辨明其是褒义还是贬义,以便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选用,从而准确、鲜明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