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大概有多少人占多少比例?

如题所述

婆罗门种姓大约占总人口的5%左右。刹帝利种姓则大约占10%左右。种姓制度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广泛存在,它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显著。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将人们划分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这些种姓根据所居地区不同进一步划分成许多次种姓,次种姓内部再根据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形成了一套遍布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了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紧密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婆罗门教传入中国后,在隋朝以前并未短暂出现。来自婆罗门教的音乐、绘画、雕塑、医药、天文、数术、占卜术、咒术等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往往与佛教的文化影响混淆在一起,但仍能辨认清楚。例如,石窟或寺庙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源于婆罗门教,尽管后来以佛教的名义出现。我们在《隋书·经籍志》中看到的婆罗门典籍非常明确,几百年后的《宋史·艺文志》中,仍可发现诸如《婆罗门僧服仙茅方》一卷这样的书籍的存在与传播,证明婆罗门教顽强地保持了一些特性。
婆罗门教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当时道教并未兴起,婆罗门教深刻影响了道教的教义,道经中充满了关于梵的论述,三清的形成与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关,道教仪轨也有明显的婆罗门色彩。《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由东晋后期的葛巢甫所撰写,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位于《道藏》之首。《度人经》中的外来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归因于佛教影响,实际上并不准确。《度人经》的外来成分主要来自婆罗门教,如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内容,都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伸、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的赞颂之辞,译自婆罗门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