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变不惊,保持镇静?

如题所述

作为决策者,面临紧要事情,尤其是重大的变故时,一定要镇静,不要慌张,要处变不惊。

镇静也是中国传统修养重要的一面。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有一次在宋国逗留,经常与众弟子在一棵大树下讲课,后来宋国的司马恒魁想要谋害孔子,得知消息后,孔子带弟子们离开险境。这时有弟子急迫地说:“应该赶快走!”孔子却从容潇洒地说:“天生德于予,恒魁其如予何。”

镇静是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极高素养在言语、行为上的表现。有无静气,遇事是仓皇还是镇静,既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赤壁之战前夜,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兵临东吴城下,吴国危在旦夕。孙权与臣下开会讨论对策,在会上张昭等一派人占了上风,主张投降。鲁肃独不出声,待孙权上厕所时,鲁肃赶紧追出来,对孙权说了一番利害,如果投降,你孙权连安身之地也会没有。听了鲁肃的话,孙权才下决心对抗曹操。鲁肃的冷静和适时行动,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镇静。可以说正是鲁肃的冷静,掀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无数事实反复说明,危急之时,领导者的镇定自若,对于稳定局势、安定民心、解除危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史书上记载,谢安有时故意锻炼自己的镇静,有一次他和当时几个名士坐小船,在江上忽然狂风大作,小船在惊涛骇浪里飘摇,众人都吓坏了,急叫船夫靠岸,但谢安却神态悠闲地唱着歌,于是船夫也没靠岸,过了一会儿风浪更急了,大家都吓得站起来,不敢坐着了,这时谢安才从容地说:“既然这样,就上岸吧!”平时注意修养,谢安才能有“淝水之战”的从容。

镇静不仅是一种良好心态,也是一种智慧。一事当前,临危不乱,自能产生出无限智慧,化解困难;心浮气乱之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误事。作为管理者,当遭受挫折的时候,不要哀叹,也不要哀求,勇敢地挺起头来,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客观理智地寻找出路。

每临大事镇静,是一个决策者应该具备的修养。遇到不平不顺心的事情,要沉得住气,要能像苏东坡告诫的那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只有保持镇静的态度,遇事后才能正确处置,才不会忙中出错。古人说:“恃勇者乱,乱必亡;恃才者凌,凌必伤;恃壮者纵,纵必夭;恃势者骄,骄必戕。”意思是说,自恃勇敢的人一定会胆大妄为,乱中死亡;自恃才高的人一定会盛气凌人,身心损伤;自恃强壮的人一定会霸气放纵,早早夭折;自恃有势力的人一定会骄横跋扈,丧身刀枪。有科学家做过研究,人在生气发火的情况下,智商会急剧下降。这也是一些人在气盛心急时做出错误决策,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重要原因。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制怒在先,解决在后;以冷静态度,求妥善结果。

沉着冷静是决策者应有的素质。人在平心静气的时候,才能比较理智、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不偏不倚地考虑事物的因果变化,才能较少地受感性心理的支配而导致偏激的行为。对于决策者来说,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则是其从容应对、稳操胜券的重要条件。如果决策者都能让头脑保持冷静,保持清醒,不“感情”用事,不见钱眼开,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力。

决策者的镇静,还表现在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面前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大的风险和灾难突如其来,心理素质过硬的管理者,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带领下属沉着应对。因此,在关键时刻,决策者一定要镇定自若,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从容不迫,要有扭转局面的魄力。面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决策者必须加强心理修养,锤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决策者应当不断加强自己的理智思维的训练,养成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处事心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