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2

1、对孩子说出“我爱你”

中国人的感情比较含蓄,不习惯于轻易表达,特别是“我爱你”三个字,爱台大声说出来,一句“我爱你”是一种向孩子传递爱的有效方式,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依赖,只要当你心中有所感,便要说出来让孩子知道,同时,父母也要教导孩子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用拥抱表达对孩子的爱

孩子天性就需要被关爱,需要父母的爱抚和拥抱,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如此。让他感受到你爱他,他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他的自尊、自爱、自信是相当重要的。

拥抱孩子,通过亲子之间身体的相互接触,是传达爱意和亲情的良好沟通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这样的亲昵表达自己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在关爱的浸泡中成长,造就了孩子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送给孩子爱的礼物

赠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有力方式,赠送礼物的效果常常会延续到好几年以后。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而那些真正传达爱的礼物,则是爱之语的一部分。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25
孩子也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但是遇到重大的事件,家长就要引导教育孩子怎么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早教小编奉上七个“如果”引导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用倾听让孩子表达自己情绪
当然,灾难等意外伤害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变得肆意妄为,故意去做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是否真的像成人所解释的那样恢复了正常。因此,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受到伤害就放弃,毕竟,这些规矩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确定可以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坏来测试父母的反应,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如果我们坚持原则,就会有助于帮助他回到现实生活中,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他可能会突然变得很依赖他喜欢的某个物品,比如他的某个毛绒玩具、小毛巾、小毯子、小手绢或其他特定的物品等,此时,我们一定要尊重他的这种需求。因为,这些熟悉的物件能带给他安全感,给他更多的安慰,也会为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增添信心。
如果孩子的某个亲人被灾难带走——
具备面对死亡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并不都是坏事,在分离和悲伤的体验中,孩子可以学会珍惜感情,珍惜生命。人类天生具有医治心理创伤的能力,比如,人类可以通过各种行为——哭、诉说、喊叫、身体颤抖、捶打胸膛等来宣泄内心的悲伤,因此,对于正在经历死亡事件感受到悲伤的孩子,我们无需制止、劝慰或者欺骗,只要陪伴在他身边,倾听他的悲伤情绪,允许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他就会在我们的庇护下走出创伤的阴影。
对于那些年幼的宝宝,我们可以抱着他轻轻摇晃、为他披上毛毯,或是让他抱着熟悉的柔软物品,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正陪着他,他很安全。还可以指导他做深呼吸、轻压某个物件或通过拍手、跺脚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帮助他放松。如果孩子陷入冥想,处在一种神游的状态,我们可以跟他谈谈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一些话题,将他拉回现实生活中,但是不要急于去否定他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要等他安定下来后,再给他一些解释与安慰。
如果孩子在灾难发生后变得特别胆小,不管如何跟他解释,他还是害怕,最好不要强迫他在短时间内去除这种恐惧心理,否则他就会为了迎合家人的期望,掩饰他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或用其他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恐惧心理,结果反而更糟。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鼓励他坚强地面对一切,而要理解他的情绪,并且想办法帮助他缓释他内心郁积的那些不良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害怕是正常的。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想想看,我们做哪些事情可以让我们不害怕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诱导孩子找到别的释放恐惧的办法。当然,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看起来特别严重,而且没有缓解的迹象,最好还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总是沉浸在体验意外伤害的游戏中——
在经历意外伤害之后,有的孩子可能会故意去接触那些和灾难有关的事物,这些刺激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在灾难过去后的第一个月,最好尽量回避与灾难相关的事物,比如相关的电视节目、媒体报道或者话题谈论等等。
有的孩子可能会沉浸于跟灾难相关的游戏中,此时,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干涉他。通过游戏,他的很多情绪会释放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在他游戏的同时认真倾听,并且给予恰当的反应,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摆脱恐惧。因此,当孩子玩与灾难相关的游戏时,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期待他忘记他的痛苦经验,也无需担心他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当孩子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控制之后,他会自行停止这些活动。
如果孩子出现睡眠问题——
在意外伤害发生后,许多孩子可能都会有睡眠问题。即便他早已经到了自己独立入睡的年龄,并且已经习惯了独立入睡了,他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复行为,比如突然不肯自己一个人入睡,或者睡得很不踏实,不敢入睡等等。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还是要尽量多陪伴他,为他提供一些安抚的措施,比如给他讲故事,跟他谈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给他在卧室开一盏比较柔和的夜灯,甚至可以考虑陪伴他一起入睡等等。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必要的解释,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搂着他或者拍拍他,给他足够的安抚。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因此宠坏了小家伙,这种情形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当然,如果孩子睡眠问题持续的时间达到6-8周,最好还是需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性格变化明显并且出现退化行为——
首先,我们要认可孩子的这些退化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去压制他,或者急于改变他。只要我们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压力就会减弱,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了。其次,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这些退化行为,通过解释,让他明白,这一切都会过去,他能够学会控制自己。
谁也不曾料想,灾难会以如此触目惊心的方式发生。别的多说无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在这篇博文里,我只想谈谈灾难过去之后,我们究竟该如何为宝贝的心理疗伤。希望这篇文章能为灾区的父母们带来一点帮助吧!
亲历灾难,目睹死亡、感受伤痛、痛失亲人,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其强烈的恐惧、不安和悲伤等情绪。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还不谙世事,这些经历也一样会带给他们深重的伤害。当他们亲眼目睹他人或者自己的亲人死亡、受伤,他们还会担心伤害和死亡再度来临,担心自己其他的亲人会离开,或者担心自己会死去,这些恐怖的经历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恐慌、噩梦、行为退缩等行为,甚至严重影响他的成长。
想要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恢复正常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灾难之后,孩子可能走两个极端。有的孩子变得十分木然、特别听话,甚至给人十分坚强、十分乖巧的假象,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变得特别脆弱,表现为特别爱哭、爱闹、黏人,经常做噩梦、容易受到惊吓等。
第二阶段:意外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经常做噩梦,脾气变得很烦躁,总喜欢诉说那些恐怖的经历,甚至在玩耍的时候也反复重演意外发生的情节等。
第三阶段:孩子不再纠缠于灾难发生的情景,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规律,开始恢复正常。不过每逢遇到同样的情景,比如在电视里看到别的地方发生同样的灾难,他记忆深处那些恐怖的经历就有可能抬头,他的创伤经验会导致他再度出现做噩梦,或者出现其他反常行为。因此,在孩子恢复正常之后,我们还需要提高警惕,适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经历灾难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针对他的这些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帮助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如果孩子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
有的孩子遭遇意外伤害后,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乖巧,给人意外伤害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的表象,这并不说明意外伤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身体不舒服,没有精力闹腾,二是他对意外解释错误,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平时对待他“表现不好”的行为时给予一些错误的解释,他就可能把灾难跟自己“不好的行为”联系起来,产生自责感,虽然白天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可能失去控制,表现为半夜做恶梦、尿床,特别容易被吓到等等。对于这类孩子,家人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注意给予他更多的照顾与安抚,让他明白,灾难的发生跟他个人没有关系,同时让他明白,一切都已经过去,伤害不会再度来临。
如果孩子沉浸在灾难带来的恐慌之中无法平静——
如果孩子常常突然想起意外发生的情形,并因此恐惧不已,我们可以耐心地听他诉说,给他宣泄的机会。在听他诉说时,我们既不要夸大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也不要劝阻他,试图让他立刻变得坚强起来,或者说太多安慰他的话,尽量给他机会,让他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他的状况就会得到好转。但是,如果孩子不肯诉说,我们也不要急于要求他去表达,让他准备好,一旦他有了说的欲望,我们认真倾听就可以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24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父母爱孩子,这是人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更是把自己的爱心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体贴、照顾孩子。父母对孩子这种爱的情感是培养孩子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情感基础,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最基本条件。然而要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光有父母爱孩子的情感基础还不行,还得培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如果现在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怎么会去爱人民、爱祖国呢?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从小培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也就是培养他们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具有爱父母的情感呢?
一、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美好的形象。
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很自然地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终身难忘,所以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要孩子爱自己,家长的言行就要为孩子起“爱”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熏陶孩子。有这样一对年轻夫妇:每当吃饭时,总把好吃的菜往爷爷、奶奶碗里夹,经常帮老人换洗衣服,当老人生病时就端汤喂药,悉心侍候,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人这样关心,与邻居也能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热情相助,邻居大婶病了,她的儿子儿媳在厂加班还未回家,他们连忙用自行车推大婶上医院看病;楼上中风在床的张大爷家来了客人,他们又主动来到张大爷家烧饭、炒菜,帮着大爷招待客人。邻居们都满口称赞他俩是孝敬老人,关心邻里的好榜样。孩子子为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感到自豪和光荣,因而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可敬可爱的,从而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得到了培养。孩子学着父母的样子,看到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就给他们拿鞋换,倒茶给他们喝。爸爸、妈妈生日时,亲自用糖果纸折成小蝴蝶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美好祝愿。孩子这些爱父母的行为正是来自家长美好的形象的感染与熏陶,所以家长美好的形象对培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二、父母要事事、处处对孩子表达自己爱的情感。
家长要孩子爱自己,首先自己要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爱的情感恰到好处地给予孩子,要以尊重、民主的态度去处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生活上关心、体贴孩子。学习上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孩子。孩子的一些健康的合理的精神需要,如买课外书、玩具、参观、游览等,家长只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予以满足。并积极引导孩子,通过看课外书,玩玩具和参观、游览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在挈爱。对孩子的优点,应适当地进行表扬,对孩子的缺点或错误要进行具体分析,然后采用正确的方法予以矫正。如:孩子是好心干坏事(例如:想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碗),还是由于好奇心进行了破坏(例如:由于想探索玩具的秘密
, 弄坏了玩具),还是明知故犯。不同情况要不同对待,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这样做后,孩子会感到父母是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他的痛苦为痛苦,是与他休戚相关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增强爱父母的情感。因此,家长绝对不能在孩子犯错后不问青红皂白,一概责骂、训斥、甚至殴打。要杜绝伤害与子女感情的错误做法。我们反对有些家长采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封建式教育,他们与孩子相处,总是以家长为轴心,“老子说了算”。孩子不听话,打;成绩不好,打;犯了错误,打;想用一个简单的“打”来解决一切问题,采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结果是:孩子挨打时心中不服,萌发了“等我长大了再算帐”的念头。慢慢地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仇视心理,最终导致孩子和家长对着干。在如此对立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培养出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呢?我们万万不能采用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三、教育引导孩子以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
除了让孩子具有爱父母的情感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以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对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培养孩子对家长有礼貌。
对家长有礼貌是孩子爱父母的表现,也是爱父母的起码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严格要求孩子:平时与家长说话要用礼貌用语;家长问话要回答;早上起床要说:“爸爸、妈妈早”;上学去要与爸爸、妈妈说“再见”;放学回家要与爸爸、妈妈说“晚安”;有事出门要得到爸爸、妈妈同意;事后回家要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回来了;当爸爸、妈妈工作、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家长以此严格训练孩子,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礼貌行为。
(2)引导孩子分担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保证家庭正常生活的必要劳动,家庭的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也能增减孩子爱父母的情感,如:爸爸烧菜没佐料,可以让孩子去买;星期天妈妈为全家人洗衣服(也包括孩子的),可以让孩子把全家人的手帕洗一洗;下雨了,让孩子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家。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懂得不能老让爸爸、妈妈关心、照顾自己,自己也要关心、体贴爸爸、妈妈,要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劳动。
(3)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贴家长。
在家庭中,家长免不了会有困难与痛苦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体贴家长的困难与痛苦。如:妈妈生病了,爸爸可以让孩子为妈妈端汤喂药。可以让孩子在妈妈床头上放一瓶花,以此让妈妈得到快慰。当孩子羡慕同伴的某一玩具,某件衣服,而家长的经济条件不许可为他增添时,家长就要给孩子讲清道理,教育孩子体谅家长的困难,平时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忙碌与辛苦,让孩子理解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接受父母的意见,让父母少为自己操心,多安心工作。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就会懂得体贴父母。

孩子爱父母,是孩子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基础,培养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每位家长都来重视这项工作吧!
第4个回答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