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头,曾经是一种时尚?

如题所述

按现代文明和审美的标准,脱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在过去,有不少人宁愿把长得好好的头发剃得这边秃一块那边少一截,并以此为美,是不是很难以置信?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民族,是以秃为时尚的。

1/ 契丹

契丹人这种独特的发式被中原人称为髡发,髡发是古代北方许多民族的共同特征,但具体的髡发形式各不相同。所谓髡发,主要是剃去头颅顶部的头发,或留下周围部分头发,或下垂,或编成小辫。

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汉族无论男女都蓄发,并把“髡发”看作是对人身的一种侮辱,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对此《史记》、《汉书》都有记载。所以,汉人使用“髡头”或“髡发”一词来形容契丹的发型,带有民族歧视的意味,虽然我们现在称契丹的髡发习俗早已没有了这种意味。

有史学家称,契丹男女老幼追求轻便利落的发式特征,与中原地区较为守旧的发式相比,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体现出契丹民族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至于契丹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髡发,史书记述较少,《汉书》仅有寥寥数语,“北至叶榆,名为椃、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有人依此推测认为,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便于骑马。

▲契丹族髡发发式

2/ 满族

满族成年男子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主要也是便于骑射。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曾颁发“剃发令”,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发型是文化由内至外延续的具象表现,符号化的注解和诠释。干掉汉人标志化的头发,本质上是文化阉割,也是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

但这以禁令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松懈,渐渐从“鼠尾巴”发展到“猪尾巴”。辛亥革命胜利后,剪掉辫子的人越来越多,到今天也只能在电视剧里看见了吧。

3/ 日本

如果有人对日本的历史有研究或是看过一些大河剧,会发现幕末和战国的武士大多把头发剃成上图的样子,好端端的帅小伙也被毁得啼笑皆非,这种发型,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发型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是日本古代成年男子最为常见的发型之一。剃法是将从前额到头顶部的呈半月形的区域头发全部剃光,使头皮露出,平时,以头发后部的发髻作结。

关于其作用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来源于江户时代的学者伊势贞丈:这种发型是为了抑制在带兜帽时头顶浓密的头发所造成的汗水与蒸汽,减少闷热对佩戴者造成的不适。

此风俗一直持续到明治时代的散发脱刀令颁布。

在中日战争、香港日治时期和新加坡日治时期,这些地区的华人认为这种发型只剩下一小撮头发在头顶前中部分,乍看之下就如萝卜带点茎叶的头部,故称日本人为萝卜头。

▲日本男子发型演变史

4/ 地中海地区

最早的历史记录显示,剃光头这一行为源于古代地中海文化,如埃及、希腊和罗马。古埃及的祭司阶级会仪式性地拔除所有的体毛,包括头发、眉毛和胡子。所以现在秃顶有时被称为“地中海”,估计和这些典故也有关系

▲阿诺德·沃斯洛在《木乃伊》中所扮演的大祭司印和阗

在古埃及,祭司并不是可以选择的职业,而是世袭罔替的。神职人员享受巨大的权力和名望,因为他们的职责与国家命运和宗教息息相关。

祭司不仅从事宗教活动,还充当国家官员——这正是他们许多权力的来源。

祭司受过良好的教育,在不从事神职的时间里,他们从事其它职业,比如医学或法律。可以这样说,在古埃及,光头是神圣、权利与知识的象征。

发姐小结

作为光头的近义词,秃头在一般人的心中是男性衰老的象征。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秃头不仅不是衰弱的表现,反而是男性雄风的明证——因为脱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过于旺盛。在大荧幕上,秃头的男星比比皆是,布鲁斯·威利斯的光头和杰森·斯坦森那近似于光头的谢顶,都使得他们的形象更猛、更性感,所以,如果脱发无可挽回,你可以考虑走硬汉路线▼


阅读后有其他关于掉发、脱发、植发的相关疑问,都可以添加袁国安主任个人微信号【dryga166】咨询,也可以关注头发吐槽帮微信公众号【Tchair】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头发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